大便失禁是肛门对粪便及气体控制能力丧失致不自主排出粪便和或气体的临床症状,病因有神经系统病变、直肠肛门结构异常、肠道疾病及其他因素,症状主要为不自主排便及肛周皮肤受刺激等,评估诊断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治疗与管理含基础治疗、针对病因治疗、辅助措施,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涉及老年人、儿童、孕产妇、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需相应护理及处理。
一、定义
大便失禁是指肛门对粪便及气体的控制能力丧失,出现不自主排出粪便和(或)气体的临床症状。
二、病因
(一)神经系统病变
脑卒中、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等疾病可影响排便反射的神经传导,致使肛门括约肌调控功能异常,引发大便失禁。例如,脊髓损伤患者因神经传导通路受损,可能丧失对排便的有效控制。
(二)直肠肛门结构异常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直肠脱垂、肛瘘等疾病会改变直肠肛门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导致粪便控制障碍。如直肠脱垂患者,直肠组织脱出后影响正常排便控制机制。
(三)肠道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结直肠肿瘤等肠道疾病可造成肠道功能紊乱,引发腹泻或肠道动力异常,进而出现大便失禁。比如结直肠肿瘤患者,肿瘤占位可能影响粪便的正常通过与控制。
(四)其他因素
老年人因肌肉松弛,肛门括约肌功能减退;长期腹泻使肠道蠕动异常;直肠肛管手术损伤(如直肠癌根治术等)也可导致大便失禁。
三、症状表现
主要为不自主排便,可呈间断性或持续性,部分患者仅表现为气体控制不佳,有的则是稀便或成形便不受控排出。同时,粪便长期刺激肛周皮肤,可引发肛周皮肤刺激、瘙痒、湿疹等问题。
四、评估诊断
(一)病史询问
详细了解排便习惯、发病时间、既往相关疾病史(如神经系统疾病、肠道疾病等)及手术史等。
(二)体格检查
重点进行肛门直肠指诊,了解括约肌功能、有无肿物等情况;观察肛周皮肤状况。
(三)辅助检查
行结肠镜检查以观察肠道内病变;肛管直肠测压评估括约肌压力和直肠感觉功能等,辅助明确病情。
五、治疗与管理
(一)基础治疗
调整饮食,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维持大便成形。例如,可适当多食用蔬菜(如西兰花、菠菜等)、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以增加纤维摄入。
(二)针对病因治疗
对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可进行康复训练改善神经功能;直肠肛门结构异常者可能需手术纠正;肠道疾病患者针对原发病进行相应治疗,如肠道炎症者使用抗炎药物(遵医嘱)。
(三)辅助措施
可使用肛门塞剂等辅助控制排便,但具体用药需遵医疗规范,此处仅说明可通过此类方式辅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因肌肉功能衰退易出现大便失禁,需注重保持肛周清洁,可每日用温水清洗肛周,避免长期卧床导致皮肤问题,饮食上选择易消化且富含纤维的食物,维持大便规律。
(二)儿童
若儿童出现大便失禁,需排查先天性发育问题等,及时就医,同时关注儿童心理状态,避免因大便失禁产生心理障碍。
(三)孕产妇
孕产妇可能因盆底肌损伤出现大便失禁,产后应积极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促进盆底肌功能恢复。
(四)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需家属协助做好肛周护理,如定期清洁肛周、更换失禁用品等,防止出现肛周皮肤并发症,同时密切关注原发病病情变化,配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