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可引发腰痛,多数患者有下腰部疼痛,站立行走加重、平卧休息减轻,部分可向臀部、大腿后侧放射;还会导致下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行走加重、蹲下等姿势可暂时缓解;有特征性间歇性跛行,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症状需休息后继续行走,需与下肢血管性间歇性跛行鉴别;少见但严重的马尾神经受压症状有会阴部麻木刺痛、大小便功能障碍,多见于严重椎管狭窄患者,出现需及时就医。
一、腰痛
1.特点:多数患者有下腰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酸痛等。一般在站立、行走时加重,平卧休息后减轻。其发生机制主要是椎管狭窄导致椎管内神经组织受到刺激,引起腰部肌肉的反应性疼痛。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腰痛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因腰椎退变基础上的椎管狭窄,腰痛症状相对更顽固;年轻患者若因外伤等因素导致椎管狭窄,腰痛可能伴有相应的外伤史相关表现。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久坐、久站的人群,腰痛症状更易出现且可能加重。
2.衍生情况:部分患者腰痛可向臀部、大腿后侧放射,呈现类似坐骨神经痛的表现,但和典型坐骨神经痛又有不同,其疼痛范围、性质等存在差异,这是因为椎管狭窄对神经的压迫部位和程度不同所致。
二、下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
1.表现形式:患者常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疼痛可从臀部向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甚至足部放射,麻木则可表现为下肢感觉减退等。这是由于椎管狭窄使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受到压迫,神经传导功能异常导致。不同性别患者在症状上一般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孕期或更年期等特殊时期,因身体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会影响症状的表现程度,比如孕期由于腰椎负荷增加,可能使椎管狭窄相关的下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症状加重。对于有腰椎病史的患者,下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症状可能更容易复发或加重。
2.活动影响:行走时,下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症状往往会加重,而蹲下、坐下或弯腰时症状可暂时缓解,这是因为这些姿势改变了椎管内的压力,减轻了对神经的压迫。
三、间歇性跛行
1.定义与表现:这是腰椎管狭窄较具特征性的症状,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需停下休息后才能继续行走,再次行走一段距离后症状又复发。其发生是因为行走时椎管内神经组织缺血加重,导致神经功能障碍。不同年龄人群间歇性跛行的表现略有不同,老年患者可能随着年龄增长,下肢血管等基础状况变差,间歇性跛行的距离可能逐渐缩短;年轻患者若病因是先天性椎管狭窄等,间歇性跛行出现的年龄相对较早,但表现可能相对较有活力时症状更明显。生活方式中长时间行走等会诱发或加重间歇性跛行症状。
2.与其他疾病鉴别:需与下肢血管性间歇性跛行相鉴别,血管性间歇性跛行一般与行走距离关系更密切,休息后缓解方式可能略有不同,且血管相关检查可发现血管病变。
四、马尾神经受压症状(少见但严重)
1.表现:当马尾神经受压时,可出现会阴部麻木、刺痛,大小便功能障碍(如排尿无力、尿频、尿急、尿潴留或大便失禁等)。这种情况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后果较严重。多见于严重的椎管狭窄患者,不同年龄患者发生马尾神经受压的风险不同,老年患者由于腰椎退变等因素,发生风险相对较高。对于有腰椎手术史等病史的患者,马尾神经受压的风险可能增加。
2.紧急处理:若出现马尾神经受压症状,需及时就医,因为这可能需要紧急处理以避免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