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水是腹腔内游离液体过量积聚,常见病因包括肝脏疾病(如肝硬化、重症肝炎等)、心血管疾病(如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等)、腹膜疾病(如腹膜炎、腹膜恶性肿瘤等)、肾脏疾病(如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竭等),临床表现有少量腹水多无症状,中量及大量腹水时出现腹胀等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靠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腹水穿刺检查,治疗原则为针对原发病治疗和对症支持,老年人需密切监测原发病及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等影响,儿童出现腹水需警惕先天性疾病并选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方式。
一、腹水的定义
腹水是指腹腔内积聚了过量的游离液体。正常情况下,腹腔内有少量起润滑作用的液体,当液体量异常增多时即为腹水。
二、常见病因
1.肝脏疾病:如肝硬化,因门静脉高压使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而漏入腹腔;还可见于重症肝炎、肝衰竭等,导致白蛋白合成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液体漏出至腹腔。
2.心血管疾病:右心衰竭时,体循环淤血,静脉回流受阻,使血管内静水压升高,液体漏入腹腔;缩窄性心包炎也可因心脏舒张受限,影响静脉回流引发腹水。
3.腹膜疾病:腹膜炎(如细菌感染、结核杆菌感染等)可刺激腹膜,导致渗出增加;腹膜恶性肿瘤(如腹腔转移癌、腹膜间皮瘤等)会使腹膜通透性改变,产生大量渗出液。
4.肾脏疾病:肾病综合征时,大量蛋白尿致血浆蛋白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液体从血管内渗入腹腔;慢性肾衰竭等肾脏疾病引起水钠潴留,也可能参与腹水形成。
三、临床表现
1.症状:少量腹水多无明显症状,中量及大量腹水时可出现腹胀、腹部膨隆,患者可能有行走困难、呼吸受限等表现,还可能伴随原发病相关症状,如肝硬化患者可有黄疸、乏力、食欲减退等,心力衰竭患者有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
2.体征:体格检查可见腹部外形膨隆,叩诊有移动性浊音(当腹腔内游离腹水在1000ml以上时,可查出移动性浊音),严重时可有腹壁紧张度增加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通过触诊、叩诊等初步判断腹腔内液体情况,如移动性浊音检查。
2.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方法,可明确腹水的量、分布等情况,还能辅助发现肝脏、腹膜等原发病变;CT检查有助于更清晰显示腹腔内结构及病变。
3.腹水穿刺检查:抽取腹水进行实验室检查,区分腹水性质,漏出液一般外观清亮,比重低于1.018,蛋白含量低;渗出液多浑浊,比重高于1.018,蛋白含量高,通过检查还可明确有无感染、肿瘤细胞等,以进一步明确病因。
五、治疗原则
1.针对原发病治疗:如肝硬化患者需针对肝硬化进行综合治疗,控制门静脉高压等;心血管疾病患者需纠正心功能不全等。
2.对症支持:限制钠、水摄入,减少腹水生成;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但具体用药需遵医嘱,避免自行用药)促进腹水排出;对于大量腹水且症状明显者,可考虑腹腔穿刺放液缓解症状,但需注意放液速度和量,防止出现并发症。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肝硬化、心血管疾病等,发生腹水时需更密切监测原发病进展,在治疗腹水过程中要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谨慎选择治疗方案,且要关注电解质平衡等情况。
儿童:儿童出现腹水需高度警惕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肝纤维化、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等),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儿童治疗时要考虑其生理特点,优先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方式,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或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