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胃癌腺癌
胃癌腺癌是最常见病理类型起源胃黏膜上皮腺上皮细胞可细分亚型,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高盐及腌制烟熏饮食、吸烟酗酒、遗传等有关,早期多有非特异表现中晚期有疼痛消瘦等症状,诊断靠胃镜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有手术、化疗、靶向,老年、有家族遗传史、长期吸烟酗酒人群需相应注意。
一、胃癌腺癌的定义与组织学分类
胃癌腺癌是胃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腺上皮细胞。从组织学角度可进一步细分,例如乳头状腺癌,其癌细胞形成乳头状结构;管状腺癌是癌细胞排列成腺管状;黏液腺癌则有大量黏液分泌等不同亚型,不同亚型在形态学及生物学行为上有一定差异,但均属于腺癌范畴。
二、发病相关因素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胃癌腺癌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Hp可引发胃黏膜慢性炎症,长期炎症刺激会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增加癌变风险,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Hp感染人群患胃癌腺癌的概率显著高于非感染人群。
(二)不良生活方式
1.饮食因素:长期高盐饮食、食用腌制烟熏食品等,这些食物中含有的亚硝酸盐等物质在胃内可转化为致癌物质,长期刺激胃黏膜,易诱发胃癌腺癌。例如,高盐饮食会损伤胃黏膜屏障功能,为致癌物质侵袭胃黏膜创造条件。2.吸烟与酗酒:吸烟产生的多种有害物质可经血液循环到达胃部,损伤胃黏膜;酗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长期酗酒者胃腺癌发生率明显升高。
(三)遗传因素
部分胃癌腺癌具有遗传易感性,若家族中有胃癌腺癌患者,一级亲属(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患胃癌腺癌的风险较普通人群明显增高,一些遗传性胃癌综合征相关基因的突变与胃癌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三、临床表现
(一)早期表现
早期胃癌腺癌往往无明显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有上腹部不适、隐痛、饱胀感、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表现,容易被忽视。
(二)中晚期表现
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上腹部疼痛加重、体重明显下降、消瘦、呕血、黑便(提示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等症状。若发生远处转移,还会出现相应转移部位的症状,如肝转移可出现肝区疼痛、黄疸等,骨转移可出现骨痛等。
四、诊断方法
(一)胃镜检查
胃镜是诊断胃癌腺癌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的部位、形态等,如发现可疑病灶,可直接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病理活检是确诊胃癌腺癌的金标准。
(二)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可初步了解胃周围组织及肝脏等脏器有无转移情况。2.CT及MRI检查:有助于评估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五、治疗方式
(一)手术治疗
对于早期胃癌腺癌,手术是主要的治愈性手段,可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胃部分切除术等。对于中晚期患者,若有手术机会,也会考虑手术切除肿瘤。
(二)化疗
常用于术前新辅助化疗,可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术后辅助化疗,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以及晚期胃癌腺癌的姑息化疗,以控制肿瘤进展、缓解症状。
(三)靶向治疗
针对胃癌腺癌中某些特定的分子靶点进行治疗,如HER-2过表达的患者可使用抗HER-2的靶向药物,能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但需通过相应的基因检测来筛选合适的患者。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身体各器官功能减退,对手术及化疗等治疗的耐受性相对较差。在治疗前需全面评估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选择相对温和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如化疗相关的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保障患者安全。
(二)有家族遗传史人群
此类人群应定期进行胃镜筛查,一般建议比家族中最早发病年龄提前10年开始进行胃镜检查,如家族中有人在40岁确诊胃癌腺癌,该人群可从30岁左右开始每年至少进行1次胃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早期干预。
(三)长期吸烟酗酒人群
这类人群需积极戒烟戒酒,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同时定期进行胃部相关检查,因为其患胃癌腺癌的风险较高,通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改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