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骨折处理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制定个体化方案。急救时首要控制出血,休克者保持呼吸道通畅并补液,急诊优先X线检查,复杂病例行CT三维重建,疼痛管理是关键。分类治疗上,稳定型以保守治疗为主,不稳定型需手术,特殊类型骨折需针对性处理。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方面,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出血性休克,开放性骨折用广谱抗生素防感染,长期卧床者防深静脉血栓,骶神经损伤需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及康复治疗。康复与长期管理中,早期被动活动防关节僵硬,中期逐渐增加主动活动,后期进行步行训练及功能性活动,同时给予心理支持,术后定期复查X线评估骨折愈合情况,老年患者定期监测骨密度。特殊人群中,孕妇需多学科会诊,保守治疗优先,手术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麻醉方式;儿童多为青枝骨折,康复训练以游戏形式进行;老年患者手术风险高,需术前评估心肺功能,优化慢性病管理,术后加强营养支持,预防跌倒。
一、急救处理与初步评估
1.现场急救
骨盆骨折常伴随大量出血,急救首要任务是控制出血。对开放性伤口应立即用无菌敷料或干净布料加压包扎,减少失血量。若患者存在休克症状(如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意识模糊),需保持呼吸道通畅,采取头低脚高位以增加回心血量,并尽快建立静脉通路补充液体。
2.影像学评估
急诊应优先进行X线检查,明确骨折类型(如稳定型或不稳定型)。对于复杂病例,需进一步行CT三维重建,评估骨折移位程度及是否累及盆腔脏器。MRI检查可用于排查软组织损伤(如膀胱、直肠、神经血管损伤),但非急诊常规检查。
3.疼痛管理
疼痛控制是早期处理的关键。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或阿片类药物,需注意老年患者及肾功能不全者对NSAIDs的耐受性。儿童患者应避免使用吗啡类药物,以防呼吸抑制。
二、分类治疗策略
1.稳定型骨盆骨折
此类骨折(如髂骨翼骨折、耻骨支骨折)无移位或移位轻微,通常无需手术干预。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卧床休息、骨盆带固定(固定范围需覆盖髂嵴至大转子)及早期康复训练。需注意避免长期卧床导致的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压疮),建议定期翻身及使用抗凝药物。
2.不稳定型骨盆骨折
涉及骨盆环断裂(如双侧耻骨支骨折合并骶髂关节脱位)或垂直剪切伤,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外固定架固定(适用于多发性创伤患者)及内固定术(如骶髂螺钉、钢板固定)。术后需定期复查X线,评估骨折愈合情况。
3.特殊类型骨折
开放性骨盆骨折需立即清创,预防感染。合并尿道损伤者需行膀胱造瘘术;直肠损伤者需行结肠造瘘术。老年患者因骨质疏松,骨折愈合时间延长,需加强营养支持及抗骨质疏松治疗(如双膦酸盐类药物)。
三、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1.出血性休克
骨盆骨折后出血量可达2000~4000ml,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若保守治疗无效,可行血管造影栓塞术或剖腹探查止血。儿童患者因血容量相对较少,休克风险更高,需更早干预。
2.感染
开放性骨折感染率达10%~30%,需遵医嘱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术后伤口感染者需行清创及负压引流。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降低感染风险。
3.深静脉血栓
骨折后长期卧床患者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建议物理预防(如弹力袜、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药物预防(如低分子肝素)。孕妇因血液高凝状态,需加强监测。
4.神经损伤
骶神经损伤可导致大小便失禁,需行神经电生理检查明确损伤程度。康复治疗包括针灸、电刺激及膀胱训练。
四、康复与长期管理
1.康复训练
早期(术后1~2周)以被动活动为主,预防关节僵硬。中期(术后3~6周)逐渐增加主动活动,如坐位平衡训练、下肢肌力训练。后期(术后6周后)可进行步行训练及功能性活动。需注意避免过早负重导致骨折移位。
2.心理支持
骨盆骨折患者常因疼痛、活动受限及性功能障碍产生焦虑情绪,需心理干预及家庭支持。儿童患者需关注其心理发育,避免创伤后应激障碍。
3.长期随访
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需复查X线,评估骨折愈合情况。老年患者需定期监测骨密度,预防再骨折。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
骨盆骨折可能导致早产或胎儿窘迫,需多学科会诊。保守治疗优先,避免X线检查(可改用MRI)。若需手术,需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麻醉方式(如局部麻醉)。
2.儿童
儿童骨盆弹性较好,骨折多为青枝骨折,通常无需手术。需注意避免损伤骨骺,影响生长发育。康复训练需以游戏形式进行,提高依从性。
3.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手术风险较高。需术前评估心肺功能,优化慢性病管理(如控制高血压、糖尿病)。术后需加强营养支持,预防跌倒。
骨盆骨折的处理需综合考虑骨折类型、患者年龄及合并症,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早期急救、精准分类治疗及并发症预防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特殊人群需加强多学科协作,确保治疗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