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是骨组织的感染性疾病,多由细菌引发,常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急慢性两类。急性骨髓炎全身症状多为持续性高热,伴寒战等,约85%患者出现高热,儿童更显著,炎症指标升高;局部症状包括病变部位剧烈疼痛、肿胀与压痛、活动受限,罕见神经血管症状。慢性骨髓炎局部症状有窦道形成、疼痛与肿胀、畸形与功能障碍;全身症状为低热与贫血、免疫功能下降。特殊人群中,儿童症状不典型,误诊率达15%~20%,有骨骺损伤风险;老年患者症状隐匿,并发症风险高。并发症有病理性骨折、关节强直、脓毒症。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并需与软组织感染、骨肿瘤、痛风性关节炎等鉴别。
一、骨髓炎的定义与病理基础
骨髓炎是骨组织(包括骨膜、骨质、骨髓)的感染性疾病,多由细菌通过血液播散、邻近组织感染扩散或直接外伤侵入引发,常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他如链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等也可致病。感染可导致骨组织破坏、死骨形成及周围软组织炎症,临床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其临床表现因病程阶段而异。
二、急性骨髓炎的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1.1.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39℃~40℃),伴寒战、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中毒症状,儿童及免疫力低下者症状更显著。研究显示,急性骨髓炎患者中约85%出现高热,其中儿童患者体温波动幅度更大(JBoneJointSurgAm.2015)。
1.2.炎症指标升高: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计数(WBC)>1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75%;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显著升高,CRP常>50mg/L,ESR>50mm/h,提示急性感染(ClinOrthopRelatRes.2018)。
2.局部症状
2.1.疼痛:病变部位剧烈疼痛,呈持续性钝痛或搏动性痛,活动或负重时加重,儿童可能因无法表达而表现为哭闹、拒动。
2.2.肿胀与压痛:病变区域皮肤红肿、温度升高,局部压痛明显,深部骨痛可能需触诊深部组织方可感知。
2.3.活动受限:关节周围肌肉痉挛导致关节主动及被动活动受限,如股骨骨髓炎可致髋关节屈曲、外旋畸形。
2.4.神经血管症状:罕见但严重,若感染扩散至软组织,可能压迫神经(如坐骨神经)或血管,导致肢体麻木、脉搏减弱等。
三、慢性骨髓炎的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1.1.窦道形成:约30%~50%的慢性骨髓炎患者可见皮肤破溃口,持续或间歇性排出脓液、死骨碎片,窦道周围皮肤因长期刺激呈色素沉着、增厚或溃疡(JOrthopSurgRes.2020)。
1.2.疼痛与肿胀:疼痛较急性期减轻,但呈持续性隐痛,劳累或感染急性加重时疼痛加剧;局部肿胀可能因骨质增生或软组织瘢痕形成而持续存在。
1.3.畸形与功能障碍:长期感染导致骨缺损、骨骺损伤(儿童)或关节僵硬,如胫骨慢性骨髓炎可致下肢短缩、膝内翻或外翻畸形。
2.全身症状
2.1.低热与贫血:慢性感染患者可能长期低热(37.5℃~38℃),伴慢性病性贫血(血红蛋白<110g/L),因长期炎症消耗及营养吸收障碍所致。
2.2.免疫功能下降:反复感染导致患者易合并其他部位感染(如呼吸道感染),需通过免疫球蛋白检测评估免疫状态。
四、特殊人群的临床表现差异
1.儿童患者
1.1.症状不典型:婴幼儿可能仅表现为发热、拒食、易激惹,局部症状如红肿、疼痛可能被忽视,需高度警惕。研究显示,儿童急性骨髓炎误诊率达15%~20%,多因早期症状与普通感染混淆(PediatrInfectDisJ.2019)。
1.2.骨骺损伤风险:儿童骨骺板(生长板)血供丰富,感染易扩散至骨骺,导致生长停滞或肢体不等长,需通过X线、MRI早期评估骨骺受累情况。
2.老年患者
2.1.症状隐匿:老年人免疫力下降,可能仅表现为低热、乏力,局部疼痛被误认为关节炎或骨质疏松,需结合炎症指标(如CRP)及影像学检查确诊。
2.2.并发症风险:合并糖尿病、周围血管疾病者,感染易扩散至软组织,导致坏疽或败血症,死亡率较普通患者高2~3倍(InfectDisClinNorthAm.2017)。
五、并发症的临床表现
1.病理性骨折:感染导致骨皮质破坏,轻微外伤即可引发骨折,表现为突发剧痛、畸形及异常活动,需通过X线或CT确诊。
2.关节强直:感染扩散至关节腔(如髋关节),导致关节软骨破坏、纤维化,最终关节僵硬,活动度完全丧失。
3.脓毒症:严重感染未控制时,细菌入血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表现为高热、低血压、呼吸急促、意识障碍,需紧急处理。
六、诊断与鉴别要点
临床表现需结合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培养、CRP)及影像学(X线、MRI、骨扫描)综合判断。急性期X线可能正常,早期MRI敏感度达90%以上;慢性期X线可见骨质破坏、死骨形成及骨膜反应。需与软组织感染、骨肿瘤、痛风性关节炎等鉴别,后者无全身中毒症状,血尿酸升高,影像学表现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