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是因高温致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核心体温通常≥40℃并伴多器官系统损伤的致命急症,病因有环境因素(长时间高温高湿通风不良场景)和个体因素(年老体弱、慢性病患者等),临床表现有核心体温迅速升高、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多器官功能损害,诊断靠高温环境暴露史、核心体温测定及实验室检查,治疗需快速物理和药物降温并器官功能支持,特殊人群中儿童要避高温时段户外活动老人需减少外出基础疾病患者要提前防暑。
一、热射病的定义
热射病是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导致核心体温(通常≥40℃)升高,并伴有多器官系统损伤的致命性急症,属于中暑的最严重类型。
二、病因
1.环境因素:长时间处于高温(气温≥32℃)、高湿度环境,且通风不良时,人体散热困难,易引发热射病,如夏季户外高强度体力劳动、长时间户外运动等场景。2.个体因素:年老体弱、慢性疾病患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肥胖者及婴幼儿等人群,体温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更易罹患热射病。
三、临床表现
1.核心体温升高:核心体温迅速上升至≥40℃,是热射病的重要特征。2.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抽搐、谵妄等,儿童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惊厥等。3.多器官功能损害:可累及肾脏(出现少尿、无尿等)、肝脏(肝功能异常)、凝血系统(凝血功能障碍)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四、诊断要点
1.病史:有高温环境暴露史及相应临床表现。2.核心体温测定:直肠温度≥40℃是诊断热射病的关键指标。3.实验室检查:可伴有血常规异常(白细胞升高)、肝肾功能损伤、凝血功能异常等。
五、治疗原则
1.快速降温:
物理降温:采用冰盐水灌肠、体表降温(如用冰袋敷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部位)等措施,尽快将核心体温降至38.5℃左右。
药物降温:可谨慎使用氯丙嗪等药物,但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2.器官功能支持:维持循环稳定,纠正电解质紊乱,保护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防治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并发症。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高温环境下易突发热射病,应避免在高温时段(如10:00-16:00)户外活动,户外活动时需做好防晒、及时补充水分。2.老年人:老年人体温调节功能减退,且多合并基础疾病,高温天气需减少外出,室内保持通风,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出现不适及时就医。3.基础疾病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高温环境下更易诱发热射病,需提前做好防暑措施,如规律服药、避免长时间高温暴露、随身携带防暑药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