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是由高温或剧烈运动致机体体温调节失衡核心体温通常≥40℃伴多器官功能损害的高温相关急症,病因分非劳力性(常见老人、慢性基础病患者及婴幼儿,高温下渐发病)和劳力性(健康青壮年高温高强度运动时起病急骤),临床表现有核心体温升高、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多器官受累,分类含非劳力性和劳力性,诊断依据病史、典型表现、核心体温测量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关键是黄金1小时内迅速降温(物理、药物降温及维护脏器功能),特殊人群如老年人需避免高温暴露等、儿童要关注防护、基础病患者需评估风险做好防护等。
热射病是一种由高温或剧烈运动导致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核心体温急剧升高(通常≥40℃)并伴有多器官功能损害的严重中暑类型,属于高温相关急症。
一、病因机制
热射病主要因机体暴露于高温环境(如高温天气长时间户外作业、高温密闭空间停留等)或剧烈运动产热过多,超出体温调节能力,致使核心体温失控性升高,进而引发全身多系统损伤。非劳力性热射病常见于老年人、慢性基础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患者及婴幼儿,因体温调节功能差或散热能力弱;劳力性热射病多发生于健康青壮年在高温环境下高强度运动时,机体产热骤增且散热不足。
二、临床表现
1.核心体温升高:核心体温通常迅速升至≥40℃,且持续不降。
2.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抽搐、行为异常等,儿童可能表现为易激惹、惊厥等。
3.多器官功能受累:可累及肝、肾、凝血系统等,出现肝酶升高、肾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等,严重时可导致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三、分类
1.非劳力性热射病:常见于老年人、慢性基础病患者及婴幼儿,多在高温环境下逐渐发病,体温升高相对缓慢,但仍可达到危险水平。
2.劳力性热射病:多发生于健康青壮年在高温环境下高强度运动过程中,体温急剧升高,起病急骤。
四、诊断要点
主要依据病史(高温环境暴露或剧烈运动史)、典型临床表现(高热伴多器官功能损害)及核心体温测量(≥40℃),结合实验室检查(如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异常)综合诊断。
五、治疗原则
迅速降温是救治关键,需在黄金1小时内将核心体温降至39℃以下。
物理降温:可采用冷水浸泡、风扇吹风、体表降温毯等方式,尽快降低体温。
药物降温:可选用氯丙嗪等,但需谨慎使用,避免过度降温。同时需积极维护重要脏器功能,如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防治肾衰竭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高温环境下易发病,需避免长时间高温暴露,定期监测体温,若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儿童: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善,高温环境下需密切关注,户外活动时做好防晒、及时补充水分,出现高热、精神差等表现需立即采取降温措施。
基础病患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患者,高温环境下易加重病情,应提前评估高温风险,做好防护,随身携带降温用品及基础病急救药物,并定期监测体温及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