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是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引发的急性疾病,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类型,因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致身体调节失衡、核心体温迅速升高超40℃伴多器官系统损伤;中暑多由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等致产热过多或散热不足引发,热射病主要因热射病直接作用或高温环境散热障碍所致;中暑有先兆和轻症表现,热射病突出核心体温≥40℃、无汗、意识障碍及多器官功能损伤表现;中暑依病史等初步判断,热射病需结合核心体温、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中暑主要靠脱离环境等非药物干预,热射病需紧急快速降温等专业救治;儿童体温调节不完善更易中暑成热射病后果严重要温和降温,老年人多基础病风险高要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及就医注意降温适度。
一、定义差异
中暑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引发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的急性疾病;热射病是中暑中最严重的类型,是因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致身体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核心体温迅速升高超40℃,伴皮肤灼热、意识障碍等多器官系统损伤的严重临床综合征。
二、病因区别
中暑:多由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剧烈运动、高湿度环境等致机体产热过多或散热不足引发,常见于户外工作者、高温环境下运动人群等。
热射病:主要因热射病直接作用或在高温环境中散热障碍(如汗腺功能衰竭等)所致,可发生于健康人在高温环境中持续暴露,也可见于有基础疾病者在高温环境下病情恶化。
三、症状表现不同
中暑:包括先兆中暑(出现头晕、乏力、口渴等,体温正常或轻度升高)、轻症中暑(面色潮红、大量出汗、体温升高至38℃以上,伴四肢湿冷、脉搏加快等)。
热射病:突出表现为核心体温≥40℃、无汗、意识障碍(如昏迷、谵妄等),还可能出现多器官功能损伤相关表现,如肝肾损害、凝血功能异常等。
四、诊断要点差异
中暑:依据详细病史(高温环境暴露史等)、典型症状及体温等一般检查初步判断。
热射病:需结合核心体温测量(≥40℃)、典型临床表现(无汗、意识障碍等〕以及实验室检查(如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异常)综合诊断。
五、治疗原则区别
中暑:主要通过脱离高温环境、物理降温(如用湿毛巾擦拭、风扇降温等)、补充体液等非药物干预为主,情况较轻者经处理可较快缓解。
热射病:需紧急进行快速降温(如冰水浸浴等)、脏器功能支持等,因病情危重需及时送医进行专业救治,且要关注不同人群(如儿童需特别注意降温安全,避免过度降温等;老年人需考虑基础疾病影响等)的特殊处理。
六、特殊人群相关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在高温环境下更易发生中暑,若发展为热射病后果更严重,需格外注意避免儿童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发现儿童有中暑表现应迅速采取温和降温措施并及时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多有基础疾病,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在高温环境中发生中暑及热射病风险高,应提醒老年人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家中需配备降温设备,若出现相关症状要尽快就医且就医过程中注意降温措施的适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