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与疱疹性咽峡炎在定义、病原体、临床表现、传播途径、高危人群、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及预防措施等方面存在差异:疱疹由疱疹病毒科引起,分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表现因病毒类型而异,通过直接接触、性接触或飞沫传播,高危人群包括免疫力低下者等,诊断依赖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治疗以抗病毒为主;疱疹性咽峡炎由肠道病毒引起,以咽峡部灰白色疱疹或溃疡为特征,通过粪-口途径或呼吸道飞沫传播,5岁以下儿童高发,需与手足口病等鉴别,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预防需注意手卫生等。
一、疱疹与疱疹性咽峡炎的定义及病原体差异
1.疱疹是一类由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主要分为单纯疱疹病毒(HSV-1、HSV-2)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表现为皮肤或黏膜的成簇水疱,可反复发作。HSV-1多引起口唇疱疹,HSV-2与生殖器疱疹相关,VZV则导致水痘或带状疱疹。
2.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主要为柯萨奇病毒A组4~6、8、10、22型,偶见B组1~5型)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以咽峡部灰白色疱疹或溃疡为特征,常见于儿童,成人亦可感染。
二、临床表现的异同
1.疱疹的临床表现因病毒类型而异:HSV-1感染多表现为口唇周围或鼻周的群集性小水疱,伴灼痛或瘙痒,破溃后形成黄色结痂;HSV-2感染以生殖器部位水疱、溃疡为主,可伴疼痛、排尿困难;VZV感染初期为红色斑疹,迅速发展为透明水疱,伴剧烈神经痛。
2.疱疹性咽峡炎的典型表现为突发高热(38.5~40℃)、咽痛、拒食,查体可见咽峡部散在或成簇的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破溃后形成浅表溃疡,病程通常持续5~7天。
三、传播途径与高危人群
1.疱疹病毒通过直接接触(如皮肤、黏膜接触)或性接触传播,HSV-1还可通过飞沫传播;VZV通过空气飞沫或直接接触水疱液传播。高危人群包括免疫力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受者)、新生儿(母体垂直传播)及未接种水痘疫苗的儿童。
2.疱疹性咽峡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或呼吸道飞沫传播,儿童密集场所(如幼儿园、学校)易发生聚集性疫情。5岁以下儿童为高发人群,尤其是未感染过肠道病毒或未接种相关疫苗者。
四、诊断方法与鉴别要点
1.疱疹的诊断依赖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病毒培养、PCR检测病毒DNA或血清学抗体检测(如HSV-IgM/IgG)可确诊;VZV感染可通过典型皮疹及接触史辅助诊断。
2.疱疹性咽峡炎需与手足口病鉴别:后者除咽峡部疱疹外,手、足、臀部可见皮疹,且病原体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为主;与化脓性扁桃体炎鉴别时,后者表现为扁桃体肿大、脓性渗出物,无疱疹。
五、治疗原则与药物选择
1.疱疹治疗以抗病毒为主: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或泛昔洛韦可缩短病程、减轻症状,但需在发病72小时内使用;局部可用阿昔洛韦乳膏或喷昔洛韦乳膏;疼痛明显者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2.疱疹性咽峡炎以对症治疗为主:高热者可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可能诱发瑞氏综合征);咽痛者可含服利多卡因凝胶或饮用凉水;合并细菌感染者(如白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可选用抗生素。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孕妇感染HSV可能增加新生儿疱疹风险,需在妊娠晚期进行HSV血清学筛查,必要时行剖宫产;哺乳期女性使用抗病毒药物需暂停哺乳。
2.儿童感染疱疹性咽峡炎时,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警惕高热惊厥;若出现持续高热(>3天)、精神萎靡、呕吐、肢体抖动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3.老年人或合并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者感染疱疹病毒后,可能病情更重、恢复更慢,需加强营养支持及并发症监测。
七、预防措施与公共卫生建议
1.预防疱疹需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病变部位,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新生儿分娩时避免接触母体产道分泌物;VZV易感者可接种水痘疫苗。
2.预防疱疹性咽峡炎需注意手卫生(勤洗手、避免用手触碰口鼻),儿童玩具定期消毒,避免与患者共用餐具;疫情高发期减少儿童聚集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