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传播途径包括鼠蚤叮咬传播,鼠蚤叮咬感染杆菌的鼠类后再叮人致杆菌通过叮咬伤口侵入人体,印鼠客蚤等常见鼠蚤是重要媒介,鼠类密集且鼠蚤活跃时人感染风险增加;直接接触传播是人类直接接触感染鼠疫动物的血液等相关物质,病菌通过人体破损皮肤或黏膜侵入,儿童因好奇防护弱,从事动物相关职业者需严格防护;飞沫传播是肺鼠疫患者咳嗽等排出含杆菌飞沫,健康人吸入后杆菌经呼吸道侵入人体,肺鼠疫密集或通风不良环境传播风险高,基础疾病人群感染后病情可能更重。
一、鼠蚤叮咬传播
鼠疫杆菌可寄生在鼠蚤体内,当鼠蚤叮咬感染鼠疫杆菌的鼠类后,杆菌在蚤体内繁殖,当鼠蚤再叮咬人类时,杆菌便会通过叮咬伤口侵入人体。鼠蚤的种类是影响该传播途径的重要因素,例如印鼠客蚤等常见鼠蚤是鼠疫传播的重要媒介。此传播途径在鼠间鼠疫流行时,容易扩散至人类,尤其在鼠类密集且鼠蚤活跃的环境中,人类被叮咬感染的风险增加。
二、直接接触传播
(一)接触感染动物的相关物质
人类直接接触感染鼠疫的动物(如病死的啮齿类动物)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病菌可通过人体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体内。例如,狩猎、处理病死动物的人员,如果手部有伤口,接触病死动物的过程中就极易感染。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由于好奇心可能更易接触到病死动物,但防护能力较弱,需特别注意避免接触;成年人群中从事动物相关职业(如兽医、动物饲养员等)的人员,因职业暴露风险较高,应严格做好防护措施。
三、飞沫传播
肺鼠疫患者在咳嗽、打喷嚏等过程中,会排出含有鼠疫杆菌的飞沫,健康人吸入这些飞沫后,鼠疫杆菌可经呼吸道侵入人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此传播途径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在肺鼠疫患者密集或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传播风险显著升高。不同性别在这一传播途径下的易感性无明显差异,但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等)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严重,需格外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