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传播方式包括鼠蚤叮咬传播(鼠蚤叮咬感染鼠疫的啮齿类动物后再叮咬人类传菌,鼠间流行时鼠蚤找新宿主可致人类感染)、直接接触传播(接触染疫动物时病菌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等侵入,处理病死动物等无防护易感染)、呼吸道飞沫传播(肺鼠疫患者咳嗽排出气溶胶致健康人吸入感染,具较强传染性可致人间大流行),从事野外作业等高风险人群及儿童需注意避免接触染疫动物等并加强防护。
一、鼠蚤叮咬传播
鼠蚤是鼠疫耶尔森菌的重要传播媒介。当鼠蚤叮咬了感染鼠疫的啮齿类动物(如旱獭、黄鼠等)后,鼠疫杆菌会在鼠蚤体内繁殖,此时鼠蚤再叮咬人类,就会将鼠疫杆菌传入人体,从而引发感染。这种传播方式在鼠间鼠疫流行时较为常见,当鼠类中鼠疫流行,鼠蚤失去宿主后便会寻找新的宿主,人类就可能成为其叮咬对象而被感染。
二、直接接触传播
人类在接触染疫动物的过程中,病菌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例如,在捕猎、宰杀、剥皮以及食用病兽等操作时,若皮肤有伤口或黏膜暴露,鼠疫杆菌就会由此侵入人体。此外,接触染疫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也可能导致感染。比如,在处理病死的啮齿类动物或其他染疫动物时,如果没有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就容易通过直接接触而被感染鼠疫。
三、呼吸道飞沫传播
肺鼠疫患者是重要的传染源,患者咳嗽时排出的鼠疫杆菌可形成气溶胶,健康人吸入含有鼠疫杆菌的气溶胶后即可感染。这种传播方式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能够在人群中造成快速传播,甚至引发人间的大流行。当肺鼠疫患者在咳嗽、打喷嚏等过程中,将含有大量鼠疫杆菌的飞沫排放到空气中,周围人群吸入这些飞沫后,鼠疫杆菌便会在人体内生长繁殖,从而导致感染发病。对于不同人群而言,从事野外作业、与染疫动物接触风险较高的人群,如兽医、野外科研工作者等,需格外注意避免接触染疫动物及其相关污染物,加强个人防护;儿童由于自我防护能力相对较弱,家长应避免其接触可能染疫的动物,若发现动物异常死亡等情况,要及时远离并告知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处理,以降低感染鼠疫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