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主要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甲型由HAV引起,粪-口传播,儿童青少年易感染,多数急性,预后好;乙型由HBV引起,母婴、血液、性传播,可致严重后果;丙型由HCV引起,血液传播,慢性常见,易忽视;丁型依赖乙肝病毒,加重病情;戊型由HEV引起,粪-口传播,孕妇病情重,黄疸持续可能长。
甲型病毒性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易感染,常在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引起暴发流行。其潜伏期一般为15-45天,临床表现多样,多数为急性感染,症状包括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等,少数可发展为重型肝炎,但整体预后较好,多数患者可完全康复,且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乙型病毒性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慢性乙型肝炎在成人中较为常见,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其感染后可表现为携带状态、急性肝炎、慢性肝炎等不同形式,机体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反应对病情转归有重要影响,免疫耐受期患者可能长期携带病毒而无明显症状。
丙型病毒性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等。各年龄段均可感染,慢性丙型肝炎较为常见,若不及时治疗,部分患者会逐渐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癌。感染后多数患者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需通过血清学及病毒学检测才能明确诊断。
丁型病毒性肝炎:需依赖乙型肝炎病毒才能复制,因此主要与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感染或重叠感染。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感染后可加重病情,使肝炎病情更加复杂,增加向重型肝炎、肝硬化发展的风险,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感染丁型肝炎病毒会导致更严重的肝脏损害。
戊型病毒性肝炎: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多发生在雨季或洪水后,可引起暴发流行。各年龄段均有易感性,孕妇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病情相对严重,流产、死胎的发生率较高,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但黄疸持续时间可能较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