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由日本等血吸虫寄生引发我国流行,病原体成虫寄生于门静脉系统雌雄合抱产卵,虫卵排体外入水孵毛蚴感染钉螺成尾蚴,主要经皮肤接触含尾蚴疫水传播,临床分急性(有疫水接触史发热腹痛腹泻肝大等)、慢性(病程超六月可无症状或乏力消瘦腹痛腹泻肝大)、晚期(肝硬化腹水巨脾侏儒症等),病原学检查粪便找虫卵或孵化检测毛蚴确诊,免疫学检查辅助诊断,治疗用吡喹酮,儿童用药遵儿科原则,孕妇需评估病情妊娠,疫区居民避疫水有疑似症状及时就医排查。
一、定义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人体所引发的寄生虫病,病原体主要包括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等,其中我国流行的主要是日本血吸虫。
二、病原体与传播途径
1.病原体: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门静脉系统,雌雄合抱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入水后孵化出毛蚴,毛蚴感染钉螺后发育为尾蚴。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皮肤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传播,如在疫区接触被污染的江水、湖水、塘水等时,尾蚴可经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
三、临床分型
1.急性血吸虫病:多有明确疫水接触史,常表现为发热(热度不一,可呈间歇热或弛张热)、腹痛、腹泻或脓血便、肝大伴压痛等。
2.慢性血吸虫病:病程超过6个月,可无明显症状或有乏力、消瘦、腹痛、腹泻等,肝大较为常见。
3.晚期血吸虫病:可出现肝硬化、腹水、巨脾、侏儒症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健康。
四、诊断方法
1.病原学检查:粪便直接涂片找虫卵或进行粪便孵化检测毛蚴,是确诊血吸虫病的重要依据。
2.免疫学检查:如血吸虫抗体检测等,可辅助诊断,但需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判断。
五、治疗药物
治疗主要选用吡喹酮等药物,该药物对血吸虫有良好的杀虫效果,但特殊人群使用需谨慎评估。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感染血吸虫病时,需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低龄儿童擅自使用相关药物,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规范处理。
2.孕妇:孕妇感染血吸虫病需综合评估病情与妊娠情况,权衡药物治疗的利弊后谨慎决策。
3.疫区居民:疫区居民应避免接触疫水,若有疫区旅居史且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等疑似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血吸虫病,以便早期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