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鼠疫的途径主要有接触染疫动物或其分泌物排泄物、接触染疫蚤类、接触鼠疫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与感染鼠疫的啮齿类动物接触、接触染疫动物分泌物排泄物可能染疫;被染疫蚤类叮咬会引发感染;与鼠疫患者密切接触也可能通过相关途径感染,不同人群感染风险不同需注意防护。
一、接触染疫动物或其分泌物、排泄物
1.与感染鼠疫的啮齿类动物接触:鼠疫耶尔森菌可在鼠类等啮齿动物间传播,若人接触了感染鼠疫的啮齿类动物,比如捕捉、剥食感染鼠疫的老鼠等,就有可能染上鼠疫。例如,在一些鼠疫流行地区,当地居民若因生活习惯等原因接触到感染鼠疫的鼠类,就面临感染风险。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好奇心强,若接触到死鼠等情况更易增加感染几率,需特别注意避免儿童接触不明来源的鼠类等动物。
2.接触染疫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染疫动物的分泌物(如唾液等)、排泄物(如尿液、粪便等)中可能含有鼠疫耶尔森菌,人接触这些物质后,病菌可能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等侵入人体导致感染。例如,在处理被感染鼠疫动物污染的环境时,没有做好防护接触到相关排泄物等就可能感染。从事畜牧业、野外作业等人群接触风险相对较高,需加强防护。
二、接触染疫的蚤类
1.被染疫蚤类叮咬:鼠疫的传播主要媒介之一是蚤类,染疫的蚤类叮咬人体时,会将鼠疫耶尔森菌注入人体,从而引发感染。在鼠疫流行的地区,存在大量染疫蚤类的情况下,人被叮咬的几率增加。对于生活在鼠疫自然疫源地附近的人群,如牧民等,由于经常与牲畜接触,更容易被染疫蚤类叮咬而感染鼠疫。儿童皮肤娇嫩,被蚤类叮咬后感染风险也需关注,应避免儿童在蚤类活跃的环境中长时间停留。
三、接触鼠疫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
1.与鼠疫患者密切接触:鼠疫患者的痰液、脓液、血液、粪便等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含有鼠疫耶尔森菌,健康人在与鼠疫患者密切接触过程中,如照顾患者、与患者有近距离飞沫接触等,可能通过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而感染鼠疫。例如,在没有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护理鼠疫患者,就容易被感染。医务人员等近距离接触患者的人群属于高风险人群,需严格遵循防护规范。对于儿童,如果接触了患有鼠疫的家庭成员等,也可能被感染,家长需特别注意隔离和防护,避免儿童与鼠疫患者有不必要的密切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