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外耳道炎有耳痛、外耳道分泌物、听力下降及全身症状(细菌感染重时可有发热畏寒等);慢性外耳道炎有瘙痒、外耳道皮肤增厚、少量分泌物及听力轻度下降,不同年龄人群症状有差异,长期游泳等人群易患,糖尿病患者易反复发作且症状相对重。
疼痛:多有耳痛,开始时轻,继而逐渐加重,咀嚼及吞咽时疼痛可加剧。婴幼儿因不能主诉,可表现为哭闹、烦躁不安,且经常用手抓患侧耳朵。这是因为炎症刺激外耳道神经末梢所致,急性外耳道炎时炎症累及外耳道皮肤及皮下组织,炎症因子刺激神经引发疼痛感觉。
外耳道分泌物:外耳道皮肤肿胀,可伴有少量分泌物,分泌物初期可为稀薄状,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变得黏稠。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外耳道炎,分泌物可能呈脓性。这是由于炎症导致外耳道皮肤腺体分泌增加以及局部组织渗出等原因造成。
听力下降:若炎症累及鼓膜,可引起听力下降。因为外耳道肿胀、分泌物增多等影响了声波的传导,当波及鼓膜时,鼓膜的振动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听力传导障碍。
全身症状: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如为细菌感染较重者,可能出现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尤其是儿童,体温可能升高较明显,这是机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细菌产生的毒素等物质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
慢性外耳道炎
瘙痒:外耳道内常有瘙痒感,患者会不自觉地搔抓外耳道,但过度搔抓可能加重炎症。这是因为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外耳道皮肤,导致神经末梢敏感性增加,从而产生瘙痒感觉。
外耳道皮肤增厚:外耳道皮肤可出现增厚、皲裂等改变。由于炎症的慢性刺激,皮肤的表皮层和真皮层发生病理改变,表皮角化过度,真皮层纤维组织增生等,导致皮肤增厚。
少量分泌物:可有少量稀薄的分泌物,有时分泌物可呈痂皮状。这是因为慢性炎症状态下,外耳道皮肤的分泌功能和修复功能处于异常状态,分泌的物质不能正常排出,部分干燥后形成痂皮。
听力轻度下降:与急性外耳道炎类似,若病变累及鼓膜或中耳,也可引起听力轻度下降,多为传导性听力下降,是由于外耳道狭窄、鼓膜病变等影响了声音的传导。
不同年龄人群外耳道炎症状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由于表达能力有限,更需关注其行为表现,如哭闹、抓耳等;老年人可能因感觉迟钝,症状相对不典型,但仍需重视。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游泳、耳朵进水等人群易患外耳道炎,会加重症状或诱发疾病。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外耳道炎可能更易反复发作且症状相对较重,因为糖尿病患者机体抵抗力较低,利于细菌等病原体滋生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