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是嗜心肌病毒感染引发的心肌炎症性疾病,由柯萨奇等病毒感染所致,发病机制包括病毒直接作用致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及免疫反应引发心肌损伤,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诊断依据发病前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心肌受累表现及辅助检查,治疗有一般、对症、抗病毒等原则,多数可愈少数进展为慢性心肌疾病,儿童需密切监测病情,成人应避免不良生活方式且感染病毒后及时就医评估心肌状况。
一、定义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嗜心肌病毒感染引发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炎症性疾病,病毒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也可通过机体免疫反应间接导致心肌损害。
二、病因
主要由柯萨奇病毒B组、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嗜心肌病毒感染所致,病毒经血液循环侵袭心肌,在心肌细胞内复制,直接破坏心肌细胞,或激发免疫反应间接损伤心肌。
三、发病机制
1.病毒直接作用:病毒在心肌细胞内复制增殖,致使心肌细胞发生变性、坏死、溶解。
2.免疫反应参与: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细胞被激活,释放细胞因子和自身抗体,引发免疫性心肌损伤。
四、临床表现
1.症状差异:病情轻重程度不一,轻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心电图或心肌酶学检查发现异常;重者可出现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发生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拒食、面色苍白等非特异性症状。
2.体征表现:可有心律失常,如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者可闻及心音低钝、奔马律等。
五、诊断
1.病史依据: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全身倦怠感等。
2.临床表现参考:出现心悸、胸痛等心肌受累相关表现。
3.辅助检查支持:心电图可见ST-T改变、心律失常等;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CK-MB等)升高;病原学检查可检测到病毒核酸或抗体阳性等。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促进心肌代谢恢复。
2.对症治疗:针对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进行相应处理。
3.抗病毒治疗:部分病毒感染早期可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但需严格把握用药指征。
七、预后
多数患者经及时治疗可痊愈,少数可进展为扩张型心肌病等慢性心肌疾病。儿童患者若早期诊断治疗,预后相对较好,重症患儿预后较差。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支持,及时识别病情恶化征象并干预。
2.成人:应避免劳累、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感染病毒后需及时就医评估心肌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