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需通过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饮食)和药物治疗(如抗病毒药物,儿童用药谨慎),需监测随访(定期检查、观察症状),可通过疫苗接种、切断传播途径预防,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疾病诊断
乙型病毒性肝炎需通过实验室检查等明确,如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可判断感染状态,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能反映病毒复制活跃程度,肝功能检查可了解肝脏受损情况等。
二、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1.休息:急性期患者需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促进肝脏修复;慢性期患者根据病情适当活动,避免过度劳累。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剧烈运动。
2.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适量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对于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儿童,要注意营养的合理搭配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成年人则要避免高脂肪、高糖饮食加重肝脏负担。
(二)药物治疗
目前有抗病毒药物等,如恩替卡韦等抗病毒药物可抑制乙肝病毒复制,但儿童使用需谨慎评估。
三、监测与随访
1.定期检查:定期复查乙肝五项、乙肝病毒DNA定量、肝功能、腹部超声等。儿童患者要按时进行相关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及生长发育情况;成年人也要规律复查,及时发现病情进展或复发等情况。
2.病情观察:观察患者症状,如有无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表现,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要密切监测母婴情况,防止母婴传播。
四、预防措施
(一)疫苗接种
新生儿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按照0、1、6个月程序接种三针乙肝疫苗,可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儿童及成年人未感染过乙肝病毒且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也应接种乙肝疫苗。
(二)切断传播途径
1.避免不安全的注射、输血等,医疗操作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
2.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导致血液传播的物品。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孕妇
孕妇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时,需密切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DNA等指标,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同时要做好孕期保健,定期产检。
(二)儿童
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后,要注重监测生长发育情况,抗病毒治疗需谨慎选择药物及评估风险,同时要给予儿童心理关怀,避免因疾病产生心理负担。
(三)老年人
老年人患乙型病毒性肝炎时,要关注其肝肾功能减退情况,用药需更加谨慎,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要加强营养支持和生活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