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致泵血功能减退,引发体循环或肺循环淤血及器官灌注不足的临床综合征,基础疾病有冠心病等,病理生理机制是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致心脏重构加剧,临床表现分左心、右心、全心衰竭,诊断靠病史体征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治疗含病因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有儿童、老年人、女性心衰的不同注意事项。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减退,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进而引发体循环或肺循环淤血,并伴有器官灌注不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病因与相关因素
基础疾病:常见病因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病因有差异,例如老年人心衰多与冠心病、高血压密切相关;女性可能存在妊娠相关心肌病等特殊病因。
病理生理机制:心脏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时,神经内分泌系统(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促使心脏重构进程加剧,进一步加重心衰状态。
临床表现
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肺循环淤血相关症状,如劳力性呼吸困难(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可缓解)、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睡眠中突然憋醒,需坐起缓解)、咳嗽、咳痰(多为白色泡沫痰)、乏力等。
右心衰竭:以体循环淤血为特征,常见水肿(多始于下肢低垂部位,逐渐向上蔓延)、腹胀、食欲缺乏、肝脏淤血肿大等。
全心衰竭:兼具左、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
诊断方法
病史与症状体征:详细询问患者基础疾病史、症状发作情况等,结合查体发现的肺部湿啰音、水肿等体征。
辅助检查:
心电图:可提示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改变。
超声心动图:是评估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关键检查,能测定射血分数(EF),EF降低是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的重要指标,EF正常则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
治疗要点
病因治疗:针对基础疾病进行干预,如控制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等。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利尿剂(减轻水肿)、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等,不同类型心衰用药有差异,例如HFrEF患者常需应用β受体阻滞剂改善预后,HFpEF患者则需在控制血压等基础上进行相应处理。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心衰:多与先天性心脏病等相关,需重视早期诊断与干预,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
老年人心衰:需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及肝肾功能影响,用药时谨慎选择,避免加重脏器负担。
女性心衰:妊娠相关心肌病患者需特别注重孕期管理,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变化,分娩后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