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中耳炎是常见耳部疾病,冬春高发,6个月-2岁儿童多见,由感染或咽鼓管功能障碍致,有局部(耳痛、听力下降、耳漏)和全身(发热等)症状,通过耳部检查、听力检查、血常规诊断,治疗分一般、抗感染、对症治疗,可通过增强免疫力、注意鼻腔和咽鼓管健康预防,需及时诊断治疗,家长要密切关注并规范处理及预防。
病因
感染因素:最常见的病原体是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等细菌,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等也可引起。儿童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侵袭,当呼吸道发生感染时,病原体可通过咽鼓管蔓延至中耳引发炎症。
咽鼓管功能障碍:儿童咽鼓管解剖结构特点使其更易出现功能障碍,如腺样体肥大、鼻窦炎等疾病可导致咽鼓管通气和引流受阻,从而增加中耳感染的风险。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耳痛:儿童可能会表现出哭闹、抓耳等症状,尤其是婴幼儿不会用语言表达,常通过异常行为提示耳部不适。
听力下降:炎症导致中耳积液等情况可引起听力暂时下降,患儿可能对声音反应迟钝。
耳漏:部分患儿可出现外耳道流脓的情况,多在鼓膜穿孔后出现。
全身症状:可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8-40℃,还可能伴有烦躁、哭闹不安、食欲减退等全身不适症状,婴幼儿全身症状往往比局部症状更明显。
诊断
耳部检查:通过耳镜检查可见鼓膜充血、膨隆,正常鼓膜的光泽消失,严重时鼓膜穿孔,可见脓液流出。
听力检查:纯音听阈测试等可发现传导性听力损失,有助于判断中耳病变对听力的影响。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可出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保持鼻腔通畅,对于因腺样体肥大等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患儿,必要时可考虑腺样体切除等治疗。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如细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但需严格遵循用药规范,避免滥用。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
对症治疗:对于发热的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等方法控制体温;耳痛明显时可适当使用止痛药物缓解症状。
预防措施
增强免疫力: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感染病原体的机会。
注意鼻腔和咽鼓管健康:积极预防和治疗儿童的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等疾病,避免病原体经咽鼓管侵入中耳。在飞机起降等气压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可让儿童通过吞咽、咀嚼等动作保持咽鼓管通畅,如给婴儿喂奶时避免平躺,防止奶液经咽鼓管流入中耳。
儿童急性中耳炎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家长应密切关注儿童耳部及全身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处理,同时做好预防工作,降低儿童急性中耳炎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