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损伤可引起尿量改变(少尿或无尿、多尿)、水肿(眼睑及下肢水肿)、血尿(镜下血尿与肉眼血尿)、高血压(肾性高血压)、腰痛(肾区疼痛)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相关表现有差异,需关注各表现及病情变化。
1.尿量改变
少尿或无尿:肾损伤时肾脏滤过功能可能受损,导致尿量减少。正常成人24小时尿量约1000-2000ml,若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100ml为无尿。例如急性肾小管坏死等肾损伤情况,肾小管重吸收及滤过功能障碍,可引起少尿或无尿。儿童的尿量因年龄不同有差异,婴儿每日尿量约400-500ml,幼儿约500-600ml,学龄前儿童约600-800ml,学龄儿童约800-1400ml,若低于此范围的下限也需警惕肾损伤导致的尿量改变。
多尿:部分肾损伤患者在恢复期可能出现多尿情况,24小时尿量超过2500ml。这是因为肾损伤后肾小管的浓缩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排出大量稀释尿液。对于有肾损伤病史的人群,若出现多尿需关注肾功能恢复情况,儿童多尿时要注意体液平衡,防止脱水等情况发生。
2.水肿
眼睑及下肢水肿:肾损伤导致水钠潴留是引起水肿的常见原因。肾脏对水钠的排泄调节功能异常,使得水分在体内潴留,首先可表现为疏松组织部位的水肿,如眼睑、颜面部水肿,晨起时较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下肢水肿,严重时可波及全身。对于儿童,由于其组织疏松,水肿可能更易观察到,且要注意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水肿相鉴别,比如心源性水肿等。在生活方式方面,若肾损伤患者存在高盐饮食情况,会加重水钠潴留,加重水肿程度。
3.血尿
镜下血尿与肉眼血尿:肾损伤时,红细胞可通过受损的肾脏滤过膜进入尿液。镜下血尿需通过显微镜检查才能发现,肉眼血尿则可直接观察到尿液呈红色、洗肉水样等。例如肾挫裂伤等肾损伤情况,容易出现血尿。不同年龄人群血尿表现可能略有不同,儿童血尿时家长需格外关注,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明确血尿原因,区分是肾损伤还是其他泌尿系统疾病导致的血尿。
4.高血压
肾性高血压:肾损伤可引起肾性高血压,是由于肾脏缺血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肾素分泌增加,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原,使其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Ⅰ,再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作用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后者可引起小动脉收缩,醛固酮分泌增加,导致水钠潴留,进而使血压升高。对于有肾损伤病史的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尤其是老年肾损伤患者本身就有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的因素,更要注意血压波动对肾脏的进一步影响。
5.腰痛
肾区疼痛:肾损伤时,肾脏包膜受到牵拉或周围组织受损可引起腰痛。疼痛可表现为钝痛或胀痛,疼痛部位多在肾区(腰部脊柱两侧)。不同年龄人群对疼痛的表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拒按腰部等。肾损伤患者出现腰痛时要警惕病情加重,如肾破裂等情况可能会使腰痛加剧,需及时评估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