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尿失禁的原因包括生理结构与功能衰退(盆底肌松弛、膀胱功能变化)、疾病因素(泌尿系统疾病如前列腺增生、尿路感染、泌尿系统结石,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帕金森病)、药物因素以及生活方式因素(饮水习惯、运动情况),出现尿失禁时要注意皮肤清洁干燥等,家属需关心帮助,疾病导致的要积极治基础病、遵医嘱用药来提高生活质量减轻风险。
一、生理结构与功能衰退相关原因
1.盆底肌松弛: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盆底肌会逐渐松弛,这是导致尿失禁的常见原因之一。盆底肌像一个“吊床”,支撑着膀胱、尿道等盆腔器官,当盆底肌松弛时,就无法很好地控制尿道的开闭。例如,在咳嗽、打喷嚏、大笑等腹压增加的情况下,尿液就容易不自主地流出,这种情况在女性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因为女性的盆底结构相对男性更易受到妊娠、分娩等因素影响而出现松弛。
2.膀胱功能变化:老年人膀胱的容量会减小,且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功能也会减退。正常情况下,膀胱有一定的储尿和排尿功能,而老年人膀胱储尿能力下降,可能会出现频繁排尿的情况,同时逼尿肌收缩无力会导致排尿不尽,膀胱内残余尿量增加,进而容易引发尿失禁。
二、疾病因素
1.泌尿系统疾病
前列腺增生:男性老年人常见的前列腺增生会压迫尿道,导致排尿困难,长期排尿困难会使膀胱过度充盈,当膀胱内压力超过尿道阻力时,就会出现尿失禁,表现为充盈性尿失禁。
尿路感染: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发生尿路感染,炎症刺激会使膀胱敏感性增高,出现尿频、尿急,严重时可能导致急迫性尿失禁,即患者有强烈的尿意但难以控制,很快就会排尿。
泌尿系统结石:膀胱或尿道结石会刺激尿路黏膜,引起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也可能导致尿失禁。结石的机械刺激会干扰正常的排尿控制机制。
2.神经系统疾病
脑卒中:老年人如果发生脑卒中,可能会损伤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或神经传导通路,导致神经源性膀胱,出现尿失禁。例如,脑部的病变影响了对膀胱排尿反射的调控,使得膀胱的排尿功能紊乱。
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患者由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可能会出现排尿困难、尿失禁等问题。其发病机制与神经系统对膀胱功能的调节失衡有关。
三、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导致老年人尿失禁。例如,一些利尿剂可能会增加尿液的生成,使老年人排尿次数增多,如果不能及时找到合适的排尿场所,就可能发生尿失禁;一些镇静催眠药物可能会抑制神经系统对排尿的控制,导致尿失禁的发生。
四、生活方式因素
1.饮水习惯:如果老年人饮水过多,尤其是在夜间,会增加尿液生成,容易导致夜间尿失禁。但如果饮水过少,又可能导致尿液浓缩,刺激尿路,引发泌尿系统疾病,间接增加尿失禁的风险。
2.运动情况:老年人运动量减少,盆底肌等相关肌肉的力量会减弱,进一步加重盆底肌松弛等问题从而增加尿失禁的发生几率。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老年人出现尿失禁时,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长时间卧床导致压疮等并发症。要及时更换尿湿的衣物和床单。同时,家属应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协助老年人寻找合适的排尿时机和场所。如果是由于疾病因素导致的尿失禁,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基础疾病,在药物使用方面要严格遵医嘱,注意药物可能产生的影响,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轻尿失禁带来的不便和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