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后背痛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心肌缺血缺氧引发牵涉痛,其有特定特点,相关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肌酶学、冠状动脉造影等,治疗分发作时休息与药物等,预防要注意生活方式及控制基础疾病,不同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女性、儿童青少年有不同情况需注意。
心绞痛后背痛的特点
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也可能有烧灼感,疼痛程度可轻可重,轻度时可能只是胸部及后背的不适感,重度时疼痛较为剧烈,患者往往难以忍受。
疼痛部位:后背痛的部位不固定,可能是肩胛间区、肩背部等,疼痛可放射至左臂、左手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
发作诱因:常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因素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后可缓解。
相关检查及诊断
心电图检查: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缺血性改变,症状缓解后部分患者心电图可恢复正常。但有时需要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以捕捉到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对于有典型症状但心电图未发作时无异常的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
心肌酶学检查:心肌酶中的肌钙蛋白等在心肌缺血坏死时会升高,通过检测肌钙蛋白等指标可以判断是否发生了心肌梗死等严重情况,因为心肌梗死也可能伴有类似心绞痛后背痛的症状,但心肌酶学改变有其特定的时间变化规律。
冠状动脉造影:这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的形态、狭窄部位及程度等情况,对于明确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病变以及病变的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比如,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可以发现冠状动脉某一支或多支存在狭窄,从而解释患者出现心绞痛后背痛的原因。
治疗与预防
治疗方面:发作时应立即休息,一般休息片刻后症状可缓解。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等,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对于有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还可能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来稳定斑块、防止血栓形成等。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可能需要进行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
预防方面:生活方式上要注意低盐、低脂饮食,控制体重,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戒烟限酒。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这些基础疾病,因为这些疾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例如,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建议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对于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使血糖水平接近正常范围;高脂血症患者要通过饮食和药物控制血脂,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特殊人群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发生心绞痛后背痛时,由于其机体反应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而且老年人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例如,老年人使用硝酸甘油时要注意可能存在的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同时要密切观察其症状变化,因为老年人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女性:女性心绞痛后背痛的表现有时与男性有所不同,可能更容易出现不典型症状,如仅表现为后背痛、乏力等,而胸痛症状不明显。在诊断和治疗时要考虑到女性的生理特点,如更年期女性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在选择治疗药物等方面要更加谨慎,充分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儿童及青少年:儿童及青少年发生心绞痛后背痛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由于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等原因引起。如果儿童出现不明原因的胸痛、后背痛等情况,要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排除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等情况。在预防方面,儿童及青少年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对心血管系统的潜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