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供血不足可能致猝死,其机制包括心律失常发生(心肌缺血致电生理改变引发严重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进展(长期供血不足进展为心梗影响泵血致猝死),预防措施有早期发现与干预(有危险因素人群定期检查、健康生活、控基础病)和急救措施普及(公众掌握心肺复苏等,老人家庭配AED)。
一、心脏供血不足引发猝死的机制
1.心律失常的发生
心脏供血不足时,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会发生改变。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功能紊乱,使得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不应期等发生异常。例如,缺血心肌可能会出现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容易引发早搏等心律失常,若早搏频繁发生且进一步恶化,就可能发展为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严重心律失常。室颤时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大脑等重要器官迅速失去血液供应,若不能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心律,就会导致猝死。
从年龄角度看,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下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高,相对年轻人更容易出现心脏供血不足的情况,也就更易因心脏供血不足引发严重心律失常进而导致猝死。而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如本身就有冠心病且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心脏供血不足时发生猝死的风险更高。
2.心肌梗死的进展
长期的心脏供血不足可能会逐渐进展为心肌梗死。当冠状动脉完全阻塞时,相应区域的心肌会发生坏死。大面积心肌梗死会严重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心输出量急剧下降,引发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进而可导致猝死。例如,一些患有严重冠心病的患者,在心脏供血不足未得到有效缓解时,可能会突然发生大面积心肌梗死,从而引发猝死。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心脏供血不足的情况恶化,增加猝死风险。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这些疾病会进一步损害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使得心脏供血不足更容易向严重方向发展,增加猝死可能性。
二、预防心脏供血不足引发猝死的措施
1.早期发现与干预
对于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高脂血症患者以及有吸烟史、肥胖、家族中有早发冠心病患者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心脏供血不足的情况。例如,定期做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心肌缺血的ST-T改变等表现。在年龄方面,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基础的心脏健康检查。对于老年人,更应加强心脏健康监测,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功能和血管状况都在逐渐变化。
在生活方式上,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饮酒过量也会对心脏和血管产生不良影响。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严格按照医嘱服用降压药、降糖药等,将血压、血糖等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降低心脏供血不足引发猝死的风险。
2.急救措施的普及
公众应掌握基本的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当发现有人出现心脏供血不足相关的疑似猝死症状时,如突然出现胸痛、胸闷、意识丧失、呼吸骤停等情况,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拨打急救电话。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及其家属,更应接受相关急救知识培训,以便在关键时刻能够正确施救,为患者的后续救治争取宝贵时间。在特殊人群方面,对于老年人家庭,应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如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如果有条件可以放置在社区、养老院等老年人集中的场所,以便在老年人发生心脏供血不足相关猝死情况时能够及时使用AED进行除颤等急救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