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时尿失禁即压力性尿失禁,其发生与盆底支持组织松弛、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等有关,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可通过盆底肌训练、减轻体重、避免长期慢性咳嗽、及时治疗相关疾病来预防与应对,出现相关情况需及时就医并由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一、定义与机制
咳嗽时会尿失禁,医学上称为压力性尿失禁,是指腹压突然增加时,如咳嗽、喷嚏、大笑、运动等,尿液不自主地从尿道外口漏出。其发生机制主要与盆底支持组织松弛、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等有关。女性盆底组织相对薄弱,尤其是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加重盆底组织萎缩,更容易出现压力性尿失禁;对于男性,可能与前列腺手术等导致尿道括约肌损伤等因素相关。
二、发生的相关因素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盆底肌肉、筋膜、韧带等支持结构会发生退行性变,尿道周围的支撑组织力量减弱,从而增加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风险。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肌肉力量减弱,控尿能力降低,更易在咳嗽等腹压增加时出现尿失禁。
(二)性别因素
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女性在妊娠、分娩过程中,盆底组织易受到损伤,如阴道分娩时胎头对盆底的过度压迫,可导致盆底肌肉撕裂、神经损伤等,使得盆底支持结构薄弱,增加了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几率;而男性尿道较长且有前列腺等结构的支撑,相对女性更不易出现此类情况,但前列腺手术等也可能引发男性压力性尿失禁。
(三)生活方式因素
1.肥胖:过重的体重会增加腹部压力,对盆底造成更大的压迫,容易导致盆底支持组织受损,进而引发压力性尿失禁。研究表明,肥胖人群中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人群。
2.长期吸烟:吸烟会导致咳嗽发生率增加,长期慢性咳嗽会使腹压反复升高,对盆底组织产生不良影响,增加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风险。
3.长期便秘:便秘时排便需用力,会使腹压升高,长期如此会影响盆底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加压力性尿失禁的可能性。
(四)病史因素
1.盆腔手术史:如子宫切除术、盆底手术等,可能会损伤盆底的肌肉和神经,导致盆底支持结构破坏,从而引发压力性尿失禁。
2.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可能会影响尿道括约肌的神经控制,导致控尿功能障碍,增加咳嗽时尿失禁的发生几率。
三、预防与应对措施
(一)盆底肌训练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可以进行盆底肌训练。以女性为例,可采取凯格尔运动,具体方法是:收缩盆底肌肉(类似憋住小便的感觉),持续3秒以上,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3-4次。长期坚持盆底肌训练有助于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提高控尿能力,减轻压力性尿失禁的症状。老年人进行盆底肌训练时要注意动作的适度,避免过度用力导致身体不适;孕期女性也可适当进行盆底肌训练,但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以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二)减轻体重
对于肥胖人群,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来减轻体重,可有效降低腹部压力,减轻盆底的负担,从而降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风险。饮食上要控制热量摄入,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取;运动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每周坚持一定的运动时长和强度。
(三)避免长期慢性咳嗽
如果存在慢性咳嗽的情况,如慢性支气管炎等,要积极治疗。可通过戒烟、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等方式减少咳嗽的发生。对于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治疗,控制病情,降低腹压升高的频率。
(四)及时治疗相关疾病
对于有盆腔手术史或神经系统疾病等病史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定期进行盆底功能评估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预防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或进展。
当出现咳嗽时尿失禁的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非手术治疗(如盆底肌训练、药物治疗等)或手术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