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转氨酶高是否传染取决于病因,病毒性肝炎如甲、乙、丙、丁、戊型肝炎有传染性,非病毒性肝炎如药物性、酒精性、自身免疫性、脂肪性肝炎一般不传染。不同类型肝炎各有特点,病毒性肝炎中甲型多见于儿童青少年、起病急;乙型可慢性化、可致肝硬化肝癌等;丙型易慢性化、可治愈;戊型老年人感染易重。非病毒性肝炎中药物性有明确用药史、停药后可恢复;酒精性需戒酒;自身免疫性女性多、易反复需长期用免疫抑制剂;脂肪性与代谢因素相关、可通过非药物干预改善。
一、肝炎转氨酶高是否传染需看具体病因
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转氨酶是反映肝脏功能的一项指标,转氨酶高提示肝细胞可能受损。而肝炎是否具有传染性取决于引起肝炎的病因。
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
甲型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比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等。甲型肝炎患者在转氨酶高的急性期具有传染性,其传染性在发病前2周和发病后1周较强。
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等)、母婴传播、性传播等。乙肝患者在转氨酶高的活动期,如果乙肝病毒DNA阳性,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主要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接受不洁的医疗操作等。丙肝患者转氨酶高时,如果丙肝病毒RNA阳性,具有传染性。
丁型肝炎:需依赖乙肝病毒才能感染人体,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等,丁型肝炎患者转氨酶高时如果同时感染乙肝病毒,具有传染性。
戊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源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其传染性在发病期较强,转氨酶高的戊型肝炎患者具有传染性。
非病毒性肝炎一般不传染
药物性肝炎:是由于服用某些药物引起肝脏损伤导致转氨酶高,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等,但药物性肝炎是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所致,不具有传染性
酒精性肝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肝脏损伤,出现转氨酶高,这与酒精对肝脏的直接损害有关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机体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攻击肝脏引起的炎症,导致转氨酶高,不存在病原体的传播,不具有传染性
脂肪性肝炎:主要与肥胖、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由于脂肪在肝脏过度堆积引起肝细胞损伤,转氨酶升高,不具有传染性
二、不同类型肝炎的特点及应对
(一)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甲型肝炎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起病较急,常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在急性期需隔离治疗,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防止病情转为慢性。
乙型肝炎
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能长期携带病毒,病情隐匿,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对于乙肝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DNA等指标,根据病情遵医嘱进行抗病毒等治疗
丙型肝炎
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很多患者感染后症状不明显,容易慢性化,进而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丙肝目前可以通过直接抗病毒药物进行治愈,但需要规范治疗
戊型肝炎
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但老年人感染戊型肝炎后病情相对较重,容易发展为重型肝炎等。戊型肝炎患者也需要隔离治疗,注意休息和营养支持
(二)非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药物性肝炎
使用特定药物后出现转氨酶升高,有明确的用药史可寻。在怀疑药物性肝炎时,需及时停用可疑药物,大多数患者在停药后肝功能可逐渐恢复
酒精性肝炎
多见于长期大量饮酒者,患者有长期饮酒史。治疗上首要的是戒酒,同时给予营养支持等治疗,多数患者肝功能可有所改善
自身免疫性肝炎
女性相对多见,病情容易反复。治疗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需要长期治疗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脂肪性肝炎
常见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人群,可以通过控制体重-、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等非药物干预措施来改善病情,对于合并代谢紊乱的患者,还需要针对代谢性疾病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