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性心绞痛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范畴的心血管疾病,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致心肌供血急剧减少引发,有特定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受多种危险因素影响,通过心电图、血液生化、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治疗包括一般、药物、介入、外科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引发局部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及微血管栓塞等,导致心肌供血急剧减少,从而引起心绞痛症状。其病理基础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斑块破裂后,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部分或完全阻塞冠状动脉管腔,使心肌供血不足。
临床表现
症状:胸痛是主要表现,疼痛部位与稳定性心绞痛相似,但通常程度更重,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十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完全缓解。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胸闷、憋气等不典型症状,尤其在老年人、糖尿病患者中更常见。
体征:发作时可能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有时可闻及第四心音、第三心音或奔马律等心脏杂音,也可能因心肌缺血出现心功能不全的相关体征,如肺部啰音等。
危险因素
年龄与性别: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这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增加。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是重要危险因素。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高脂饮食会导致血脂升高,沉积在血管壁形成斑块;缺乏运动和肥胖易引发代谢紊乱,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基础病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患不稳定性心绞痛的风险明显升高。高血压可损伤血管内皮,促进斑块形成;糖尿病患者的代谢异常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高脂血症会使血液中脂质成分增多,易在血管壁沉积。
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发作时可出现ST段压低或抬高、T波倒置等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发作缓解后部分ST-T改变可恢复。动态心电图监测可记录到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
血液生化检查: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如肌钙蛋白等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这有助于与急性心肌梗死鉴别,因为急性心肌梗死时肌钙蛋白会明显升高。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不稳定性心绞痛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的形态、狭窄程度及病变部位等,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指导进一步治疗。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吸氧,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去除诱因,如控制血压、血糖,戒烟等。
药物治疗: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等防止血栓扩展;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预后;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稳定斑块等。
介入治疗:对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的患者,可考虑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等,开通闭塞或严重狭窄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供血。
外科治疗:对于多支血管病变、病情复杂的患者,可考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搭桥手术)。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患不稳定性心绞痛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如胸痛不明显,而以呼吸困难、乏力等为主要表现,容易被忽视。在治疗时要更加关注肝肾功能,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选择药物时需谨慎,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发生不稳定性心绞痛时,由于自主神经病变等原因,疼痛症状可能不典型,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加重血管病变,同时在使用抗血小板、抗凝等药物时,要注意出血风险,因为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可能增加出血倾向。
女性患者:女性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临床表现和治疗反应上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在治疗时要考虑女性的生理特点,如激素水平变化等对药物反应的影响,同时要关注女性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心理因素可能影响病情,需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