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的常见病因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少见病因有心肌桥、其他心血管疾病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时动脉内膜粥样斑块致管腔狭窄,心肌需氧增加时供血不足引发;冠状动脉痉挛与血管内皮、自主神经等因素有关,女性特定阶段及不良生活方式易诱发;心肌桥是冠状动脉解剖变异致收缩时受压供血减少;其他心血管疾病如主动脉瓣、肥厚型心肌病等也可致心肌缺血引发心绞痛,不同病因在不同人群中的表现和影响各异。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1.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心绞痛最常见的原因。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可以满足心肌在静息或运动时的血液供应需求。当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时,动脉内膜上会形成粥样斑块,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随着斑块的逐渐增大,管腔狭窄程度加重,心肌的血液供应就会受到影响。在心肌需氧量增加时(如运动、情绪激动等情况),狭窄的冠状动脉不能相应地增加供血量,就会引发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导致心绞痛发作。例如,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约70%-75%以上的冠状动脉主支狭窄的患者会出现心绞痛症状。
从年龄因素来看,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升高。一般40岁以上的人群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逐渐增加,男性相对女性在相同年龄段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绞痛的风险可能更高一些,这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等,会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使心绞痛的发病年龄提前。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的患者,由于这些基础疾病会损伤血管内皮,进一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从而增加心绞痛的发病风险。
二、冠状动脉痉挛
1.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痉挛也是引起心绞痛的重要原因。冠状动脉痉挛可导致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闭塞,引起心肌缺血。目前认为,冠状动脉痉挛可能与血管内皮功能异常、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例如,血管内皮细胞可以分泌一些调节血管舒缩的物质,如一氧化氮等,当内皮功能异常时,这些物质的平衡被打破,就容易引起冠状动脉痉挛。
对于女性来说,在某些生理阶段,如更年期前后,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更容易出现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的心绞痛。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大量吸烟、过度饮酒等也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有冠状动脉痉挛倾向的患者,在受到寒冷刺激、情绪过度波动等情况下,更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痉挛,进而引发心绞痛。
三、其他少见原因
1.心肌桥
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的冠状动脉解剖变异。冠状动脉的某一段走行于心肌内,当心脏收缩时,心肌桥会压迫下面的冠状动脉,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心肌供血减少,从而引起心绞痛。心肌桥的发生率约为15%-25%,一般在中年以后可能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对于心肌桥引起的心绞痛,在诊断时需要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手段来明确心肌桥的部位和压迫程度。
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心肌桥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生心肌桥,但在一些研究中发现,男性心肌桥相关心绞痛的发生率可能相对略高一些。心肌桥患者的生活方式也需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可能诱发心脏收缩加强的因素,以减少心绞痛的发作。
2.其他心血管疾病
如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肥厚型心肌病等。主动脉瓣狭窄时,心脏射血受阻,左心室需要更大的力量来泵血,心肌耗氧量增加,而狭窄的主动脉瓣又限制了冠状动脉的供血,容易导致心肌缺血引发心绞痛。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由于心肌肥厚,心室腔变小,心肌的顺应性降低,舒张期充盈受限,也会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在心肌需氧量增加时出现心绞痛。这些疾病引起的心绞痛相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痉挛等情况较为少见,但也需要引起重视。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这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不同,例如肥厚型心肌病可能在中青年人群中相对多见一些,而主动脉瓣疾病在各个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生,且男性和女性的发病情况也因具体疾病而异。对于有这些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减少心绞痛的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