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是心脏功能受损致无法有效泵血,引发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静脉系统淤血的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包括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脏负荷过重或心脏舒张功能受限,根据射血分数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典型症状有左心衰竭的呼吸困难、咳嗽与咳痰、乏力与运动耐量下降、夜间憋醒,右心衰竭的水肿、颈静脉怒张、肝大与压痛、胃肠道症状,以及全心衰竭同时存在的左右心衰表现;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症状常不典型,儿童多因先天性心脏病或心肌病导致,孕妇妊娠期血容量增加可诱发或加重心衰,合并慢性病者症状有各自特点;出现突发严重呼吸困难等预警信号需立即就医,日常要定期监测体重、血压和心率,遵医嘱调整药物并避免诱因。
一、心衰的定义与发病机制
心衰即心力衰竭,是心脏功能受损导致无法有效泵血,进而引发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静脉系统淤血的综合征。其核心机制为心肌收缩力下降(如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脏负荷过重(如高血压、瓣膜病)或心脏舒张功能受限(如心肌肥厚),最终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肺循环或体循环淤血。根据射血分数(EF值)可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EF<40%)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EF≥50%),前者以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后者多与心肌僵硬、舒张功能异常相关。
二、心衰的典型症状
1.左心衰竭症状
1.1.呼吸困难:早期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活动后气促),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平卧时突发憋醒,需坐起或站立缓解)和端坐呼吸(无法平卧,需高枕或半卧位)。其机制为肺淤血导致肺泡弹性下降、气体交换障碍,严重时可引发急性肺水肿,表现为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
1.2.咳嗽与咳痰:早期为干咳,后期可咳白色泡沫痰或粉红色泡沫痰(急性肺水肿时),因肺淤血刺激支气管黏膜或肺泡内渗出液增多所致。
1.3.乏力与运动耐量下降:心输出量减少导致全身组织灌注不足,肌肉缺氧引发乏力,活动后易疲劳,日常活动(如爬楼梯、提重物)受限。
1.4.夜间憋醒:因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加重肺淤血,导致睡眠中突发呼吸困难,需坐起或下床活动后缓解。
2.右心衰竭症状
2.1.水肿:以双下肢凹陷性水肿为主,严重时可蔓延至全身(如腹水、胸水),因体循环淤血导致静脉压升高,液体渗出至组织间隙。
2.2.颈静脉怒张:平卧时颈静脉充盈扩张,按压肝脏后颈静脉充盈更明显(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反映右心房压力升高。
2.3.肝大与压痛:长期体循环淤血导致肝脏淤血肿大,伴右上腹隐痛或压痛,严重时可发展为心源性肝硬化。
2.4.胃肠道症状:腹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因胃肠道淤血导致消化功能下降。
3.全心衰竭症状:同时存在左心衰和右心衰表现,如呼吸困难、水肿、肝大等,病情更严重,预后更差。
三、特殊人群的心衰症状特点
1.老年人:症状常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夜间尿频或精神萎靡,易被误诊为衰老或慢性病加重。需定期监测体重、血压和尿量,警惕隐性水肿。
2.儿童:多因先天性心脏病或心肌病导致,表现为喂养困难、多汗、呼吸急促、生长发育迟缓,严重时可出现肝大、腹水。需通过心脏超声明确诊断,避免延误治疗。
3.孕妇:妊娠期血容量增加可诱发或加重心衰,表现为端坐呼吸、夜间咳嗽、下肢水肿,需与妊娠期正常生理变化(如轻度水肿)区分,定期产检并监测心功能。
4.合并慢性病者:如糖尿病患者可能因神经病变掩盖胸痛症状,高血压患者需警惕降压药过量导致低血压性心衰,慢性肾病患者需关注水钠潴留对心脏的负担。
四、心衰的预警信号与就医建议
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意识模糊或晕厥(可能为心源性休克);或症状进行性加重(如水肿从下肢蔓延至腹部、夜间憋醒频率增加)。日常需定期监测体重(每日同一时间测量,3天内体重增加>2kg提示液体潴留)、血压和心率,遵医嘱调整药物,避免过度劳累、感染(如感冒)和情绪激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