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积液是心包腔内液体超正常范围积聚,病因有感染性(如结核杆菌等)和非感染性(自身免疫病、肿瘤、心脏损伤等),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胸痛、心脏压塞表现,诊断靠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针对病因、心包穿刺引流及对症支持。
病因方面
感染性因素: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细菌(如结核杆菌等)、真菌、寄生虫等感染可引起心包积液。例如结核杆菌感染引发的结核性心包炎,是导致心包积液较为常见的感染性原因之一,在有结核病史或接触史的人群中需高度警惕。对于儿童而言,病毒感染引起的心包积液也较为常见,且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感染后更易引发相关炎症反应导致心包积液。
非感染性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像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自身组织,可累及心包导致炎症,进而引起心包积液。这类患者往往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础病史,且病情活动期时更易出现心包积液相关表现。
肿瘤性因素:原发性或转移性心包肿瘤都可能导致心包积液,例如肺癌、乳腺癌等转移至心包的情况。肿瘤细胞浸润心包会影响心包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液体渗出增多。
心脏损伤或大血管破裂:心脏手术、胸部外伤等导致心脏或大血管损伤时,血液等液体可积聚于心包腔形成积液。比如进行心脏外科手术后,可能会出现术后心包积液的情况,需要密切监测。
其他:甲状腺功能减退、黏液性水肿等疾病也可能引发心包积液,这是因为甲状腺素缺乏等因素影响了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导致心包出现相应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方面
呼吸困难:是心包积液比较常见的突出症状,患者会感觉吸气不足、气促,尤其在活动后往往会加重。这是由于心包积液增多,限制了心脏的舒张功能,使得回心血量减少,肺淤血加重,从而影响呼吸功能。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可能会表现出呼吸急促、鼻翼扇动等情况。
胸痛:部分患者会出现胸痛症状,疼痛性质多为尖锐性或压榨性,疼痛部位可在心前区等。其发生机制与心包炎症刺激心包神经等有关。
心脏压塞表现:当心包积液量较大、积聚速度较快时,可出现心脏压塞综合征,表现为颈静脉怒张、动脉压下降、奇脉等。颈静脉怒张是因为静脉回流受阻,导致颈静脉充盈怒张;动脉压下降是由于心脏排出量减少;奇脉则是指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呼气时又恢复原状,这是因为心脏压塞时,吸气时右心充盈增加,左心充盈受限,心输出量减少,脉搏减弱。
诊断方面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包积液最敏感和可靠的方法。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心包腔内的液性暗区,准确测量心包积液的量,还能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情况。例如可以看到心包腔内的无回声区,根据液性暗区的宽度大致判断积液量的多少,少量积液时暗区宽度一般在1-2厘米,中等量积液在2-3厘米,大量积液则大于3厘米。
X线检查:可以看到心影向两侧扩大,呈烧瓶样,尤其是在急性心包积液时较为典型。但X线检查对于少量心包积液的诊断敏感性不如超声心动图。
CT和MRI检查:也可以用于心包积液的诊断,能够更精确地显示心包积液的分布范围、心脏受压情况等,对于一些复杂情况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实验室检查:根据可能的病因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如怀疑结核性心包积液时,可进行结核菌素试验、心包积液结核菌培养等;怀疑肿瘤性心包积液时,可检测心包积液中的肿瘤标志物等。
治疗方面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感染性因素引起,如结核性心包炎,需进行抗结核治疗;如果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如果是肿瘤性因素引起,则根据肿瘤的类型和分期等采取相应的抗肿瘤治疗措施。
心包穿刺引流:对于大量心包积液引起心脏压塞症状的患者,需进行心包穿刺引流,迅速缓解心脏压塞症状。但心包穿刺是有创操作,存在一定风险,如心脏损伤、出血等,操作时需谨慎。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解剖结构和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心包穿刺操作更需精准、轻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变化。
对症支持治疗:包括休息、吸氧等,以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等症状,维持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需补充甲状腺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