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出血可能由局部口腔因素、全身性疾病因素及其他因素引起。局部口腔因素包括牙龈炎(牙菌斑刺激致牙龈红肿易出血)和牙结石(其刺激致牙龈出血);全身性疾病因素有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致凝血障碍出血)、内分泌紊乱(妊娠期牙龈炎因雌激素升高、糖尿病因血糖控制不佳致牙龈炎症出血);其他因素包含药物因素(长期服抗凝药影响凝血致出血)和不良生活习惯(刷牙方式不当损伤牙龈、吸烟增加牙龈炎症出血风险)。
一、局部口腔因素
1.牙龈炎
成因:牙菌斑是引发牙龈炎的主要原因,牙菌斑不断堆积在牙齿表面,会刺激牙龈组织,导致牙龈发炎。比如,一些人口腔卫生习惯不佳,长时间不刷牙、不使用牙线等,就容易使牙菌斑大量滋生。在早上和晚上,牙龈受到轻微刺激(如唾液的分泌等)时,就可能出现出血情况。青少年由于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也可能增加患牙龈炎的风险,使得牙龈更容易出血。
特点:牙龈一般会表现为红肿,触碰时容易出血,通常没有牙齿松动等情况。
2.牙结石
成因:牙结石是由牙菌斑钙化形成的,它会持续刺激牙龈,导致牙龈出血。牙结石的形成与口腔卫生状况密切相关,长期饮食中的一些成分以及唾液的成分等共同作用,促使牙菌斑逐渐钙化形成牙结石。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如果口腔清洁不到位,都可能形成牙结石。例如,长期吃黏性较大食物的人群,牙结石更容易附着。
特点:牙结石通常可以在牙齿表面看到,呈黄色或棕色的坚硬物质,牙龈出血往往在刷牙或咬硬物时也可能发生。
二、全身性疾病因素
1.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成因:血小板在人体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从而容易出现牙龈出血。这种疾病可能是由于自身免疫因素等引起血小板破坏过多或生成减少。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患病,儿童和成年人都有发病的可能。例如,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儿童中相对常见,可能与病毒感染等诱发因素有关。
特点:牙龈出血可能比较频繁,除了牙龈出血外,还可能伴有皮肤瘀点、瘀斑等症状。
白血病
成因: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会影响血小板的生成等,导致凝血功能出现问题,进而引起牙龈出血。白血病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儿童和青少年也有发病的情况。白血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接触某些化学物质、辐射等。
特点:牙龈出血往往同时伴有其他症状,如发热、贫血、面色苍白、乏力等,口腔内牙龈可能会肿胀明显。
2.内分泌紊乱
妊娠期牙龈炎
成因:女性在妊娠期,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会使牙龈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容易诱发或加重牙龈炎,导致牙龈出血。这是由于妊娠期身体激素水平的特殊变化引起的,一般在妊娠中期较为明显。
特点:主要发生在妊娠期女性,牙龈会出现红肿等炎症表现,出血多在刷牙或进食时发生。
糖尿病
成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细菌、真菌等病原体的感染,口腔内的细菌感染可能会导致牙龈炎症,从而引起牙龈出血。糖尿病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可能增加,且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
特点:牙龈出血的同时,患者可能伴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糖尿病典型症状,而且伤口愈合可能比较慢。
三、其他因素
1.药物因素
抗凝药物:一些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如服用华法林等药物,会影响凝血功能,容易出现牙龈出血的情况。老年人如果因为心血管疾病等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就需要特别注意口腔牙龈的出血情况。
抗凝药物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等方式发挥作用,可能会导致机体凝血功能受到影响,当口腔牙龈受到轻微刺激时就容易出血。
2.不良生活习惯
刷牙方式不当:使用硬毛牙刷、刷牙力度过大等不当的刷牙方式会损伤牙龈,导致牙龈出血。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如果刷牙方式不正确,长期下来都会对牙龈造成损害。例如,有些人刷牙时像拉锯一样用力横刷,很容易损伤牙龈边缘。
吸烟:吸烟会影响口腔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增加牙龈炎症的发生风险,从而导致牙龈出血。吸烟人群相对非吸烟人群,牙龈更容易出现问题,而且吸烟会使口腔卫生状况更差,进一步加重牙龈出血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