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膜炎是发生于外耳道或中耳黏膜的炎症,按病程、病因和解剖部位可分类,感染性病因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感染,非感染性病因包括过敏、外伤、化学刺激等,发病机制涉及黏膜屏障破坏和炎症介质释放,临床表现有耳痛、耳道分泌物、听力下降等,诊断需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治疗分急性和慢性期,预防需避免挖耳、保持耳道干燥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及免疫力低下者需注意用药安全和预防措施。
一、耳膜炎的定义与分类
1.1耳膜炎的医学定义
耳膜炎是发生于外耳道或中耳黏膜的急性或慢性炎症,以外耳道皮肤和黏膜充血、水肿、渗出为主要病理特征,根据感染部位可分为外耳道炎(外耳道皮肤感染)和中耳炎(中耳黏膜感染),两者可能单独存在或同时发生。
1.2耳膜炎的分类依据
按病程分为急性耳膜炎(病程<3周)和慢性耳膜炎(病程≥3周);按病因分为感染性耳膜炎(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和非感染性耳膜炎(过敏、外伤或化学刺激);按解剖部位分为外耳道炎和中耳炎,其中中耳炎又可细分为分泌性中耳炎和化脓性中耳炎。
二、耳膜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2.1感染性病因
细菌性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常见于外耳道损伤后;真菌性感染以曲霉菌、念珠菌为主,多见于潮湿环境或长期使用抗生素滴耳液者;病毒性感染多由呼吸道病毒(如流感病毒)通过咽鼓管逆行感染中耳。
2.2非感染性病因
过敏反应(如接触性皮炎)可引发外耳道黏膜水肿;外伤(如挖耳、异物入耳)导致黏膜破损;化学刺激(如游泳水污染、化妆品接触)引发炎症反应;咽鼓管功能障碍(如腺样体肥大)导致中耳负压,诱发分泌性中耳炎。
2.3发病机制
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黏膜屏障破坏,释放组胺、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质,引发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出现渗出、水肿;中耳炎时,咽鼓管功能障碍导致中耳负压,黏膜腺体分泌增加,形成中耳积液。
三、耳膜炎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3.1典型症状
外耳道炎表现为耳痛(咀嚼或牵拉耳廓时加重)、耳道分泌物(脓性或血性)、听力下降;中耳炎表现为耳痛、耳闷胀感、听力下降、耳鸣,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可出现耳流脓;儿童患者可能伴发热、烦躁、抓耳等非特异性表现。
3.2体征检查
耳镜检查可见外耳道红肿、渗出,鼓膜充血、膨出或穿孔;听力检查显示传导性聋(气导阈值升高,骨导正常);影像学检查(CT或MRI)用于排除并发症(如乳突炎、颅内感染)。
3.3诊断标准
结合病史(近期挖耳、游泳、感冒)、症状(耳痛、流脓)、体征(耳道红肿、鼓膜穿孔)和辅助检查(耳镜、听力测试)进行综合判断;需与外耳道疖肿(局限性红肿、压痛)、大疱性鼓膜炎(鼓膜血疱)等鉴别。
四、耳膜炎的治疗与预防
4.1急性期治疗
外耳道炎:局部清洁(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中耳炎: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口服或静脉注射,鼻用减充血剂(如羟甲唑啉)改善咽鼓管功能;疼痛管理: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疼痛。
4.2慢性期治疗
外耳道炎:避免刺激(如挖耳、潮湿),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乳膏)减轻炎症;中耳炎:长期中耳积液需行鼓膜置管术,反复感染者需腺样体切除术。
4.3预防措施
避免挖耳、保持耳道干燥(游泳后擦干外耳道)、预防感冒(减少病毒通过咽鼓管感染中耳的风险)、控制过敏(如尘螨过敏者使用空气净化器)。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5.1儿童患者
儿童咽鼓管短、平、宽,更易发生中耳炎;需避免平卧喂奶(防止乳汁逆流至中耳);2岁以下儿童慎用氨基糖苷类滴耳液(如庆大霉素,可能引发耳毒性)。
5.2老年人患者
老年人耳道皮肤萎缩、免疫力下降,易发生真菌性外耳道炎;需定期清理耳道耵聍(避免自行挖耳导致损伤);合并糖尿病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高血糖环境利于真菌生长)。
5.3孕妇及哺乳期女性
孕妇慎用喹诺酮类滴耳液(如氧氟沙星,可能影响胎儿软骨发育);哺乳期女性使用抗生素需暂停哺乳(如氯霉素可通过乳汁分泌,引发新生儿灰婴综合征)。
5.4免疫力低下人群
HIV感染者、化疗患者等免疫力低下者,耳膜炎可能由机会性病原体(如假丝酵母菌)引起;需加强耳道清洁,避免使用免疫抑制剂(可能加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