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睾丸鞘膜积液指鞘膜腔内液体积聚过多形成囊性肿块,多见于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发病机制包括先天性因素(鞘状突未完全闭合或鞘膜分泌功能亢进等)和后天性因素(局部炎症、外伤或肿瘤压迫等,但儿童中罕见)。其典型症状为阴囊或腹股沟区无痛性囊性肿块,透光试验阳性,诊断需通过体格检查、超声检查及鉴别诊断。治疗上,2岁以下婴幼儿可观察等待,2岁以上患儿积液持续存在或积液量大、影响睾丸血供或导致反复感染则需手术治疗,经典术式为鞘状突高位结扎术。特殊人群如早产儿、低体重儿、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或呼吸系统疾病患儿、单侧积液患儿需特别注意。家长应了解疾病为良性病变,重视定期复查,注意生活指导,对大龄儿童进行心理疏导。预防与长期管理方面,孕妇需规律产检,儿童期需避免阴囊外伤,积极治疗呼吸道感染,对既往有鞘膜积液病史的青少年,建议青春期前后复查超声。治疗需遵循个体化原则,家长应与医生密切沟通,确保患儿获得最佳诊疗方案。
一、小儿睾丸鞘膜积液的基本概念与发病机制
小儿睾丸鞘膜积液是指鞘膜腔内液体积聚超过正常量,形成囊性肿块,多见于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
1.先天性因素
胚胎发育过程中,鞘状突未完全闭合,导致腹腔液体经未闭合的鞘状突进入鞘膜腔,形成交通性鞘膜积液;或鞘状突虽已闭合,但鞘膜分泌功能亢进,液体吸收减少,形成非交通性鞘膜积液。此机制与男性胎儿生殖系统发育特点直接相关,女孩因无鞘状突结构,极少发生类似病变。
2.后天性因素
局部炎症(如附睾炎、睾丸炎)、外伤或肿瘤压迫可导致鞘膜分泌-吸收平衡失调,诱发积液形成。但此类病因在儿童中较为罕见,临床诊断需重点排查先天性因素。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1.典型症状
阴囊或腹股沟区出现无痛性囊性肿块,透光试验阳性(即光源照射下肿块呈透亮红色)。积液量较少时,可能仅在体检或哭闹时发现;大量积液时,肿块可坠入阴囊底部,影响睾丸活动度。
2.诊断流程
(1)体格检查:重点观察肿块位置、大小、质地及透光性。
(2)超声检查:为首选辅助检查,可明确积液性质(单纯性/交通性)、量及是否合并睾丸病变。
(3)鉴别诊断:需与腹股沟斜疝、睾丸肿瘤、精索囊肿等疾病区分。斜疝内容物可还纳,透光试验阴性;睾丸肿瘤质地坚实,超声显示血流信号异常;精索囊肿多位于精索部位,与睾丸关系不密切。
三、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
1.观察等待(非手术干预)
适用于2岁以下婴幼儿,因鞘状突可能随年龄增长自行闭合。建议每3~6个月复查超声,监测积液变化。期间需避免剧烈运动及外伤,防止积液量骤增。
2.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2岁以上患儿积液持续存在;或虽年龄不足2岁,但积液量大、影响睾丸血供或导致反复感染。
(2)术式选择:鞘状突高位结扎术为经典术式,通过腹腔镜或开放手术完成,创伤小、恢复快。
(3)术后护理: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避免剧烈活动2周;定期复查超声评估睾丸发育情况。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与低体重儿
因鞘膜发育不成熟,积液发生率较高,但多数可自行吸收。建议延长观察期至1岁,期间密切监测睾丸发育及积液变化。
2.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或呼吸系统疾病患儿
手术风险相对增加,需术前多学科评估心肺功能,优化围手术期管理。
3.单侧积液患儿
需长期随访对侧睾丸,因鞘状突未闭可能为双侧病变,仅一侧表现明显。
五、家长教育与心理支持
1.疾病认知
鞘膜积液为良性病变,极少影响生育功能,家长无需过度焦虑。但需重视定期复查,避免延误手术时机。
2.生活指导
建议穿着宽松棉质内裤,减少阴囊摩擦;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哭闹,以减少腹压增高对积液的影响。
3.心理疏导
针对大龄儿童,可术前通过绘本或动画解释手术必要性,减轻恐惧心理。术后鼓励早期活动,促进康复。
六、预防与长期管理
1.孕期保健
孕妇需规律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胎儿泌尿生殖系统发育异常,降低鞘膜积液等先天性疾病风险。
2.儿童期保护
避免阴囊外伤,积极治疗呼吸道感染,减少腹压骤增诱因。
3.青春期随访
对既往有鞘膜积液病史的青少年,建议青春期前后复查超声,评估睾丸发育及生育功能储备。
小儿睾丸鞘膜积液的治疗需遵循个体化原则,结合年龄、积液类型及合并症综合决策。家长应与儿科泌尿外科医生保持密切沟通,确保患儿获得最佳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