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的区别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高血压病因未明,约占90%以上,与遗传、环境等多因素有关,起病隐匿,后期可致靶器官损害,靠多次非同日测血压诊断,需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继发性高血压由确定病因引起,约占5%-10%,血压多中重度升高且波动大,有原发病特殊表现,靠针对性检查诊断,治疗针对原发病,去除病因后血压多可改善,不同类型高血压在各方面有不同特点及治疗方式。
继发性高血压:是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高血压,约占高血压患者的5%-10%。其病因明确,如肾实质性病变(肾小球肾炎等)、肾血管性疾病(肾动脉狭窄等)、内分泌性疾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等)、主动脉缩窄等。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不同病因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在不同年龄段有一定差异,比如肾动脉狭窄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可发生于各年龄段,而嗜铬细胞瘤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可在青年至老年各年龄段出现,性别差异相对不突出,但某些内分泌性疾病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可能在特定性别有一定倾向性,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女性略多于男性。
临床表现
原发性高血压:起病隐匿,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血压升高,休息后可恢复正常。随着病程进展,血压持续升高,可出现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表现,如心悸、胸闷(心脏受累)、头痛、视物模糊、偏瘫(脑受累)、蛋白尿、肾功能减退(肾受累)等。
继发性高血压:血压常呈中度至重度升高,部分患者血压波动较大。除了有原发性高血压类似的症状外,还具有原发病的特殊表现,比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除高血压外,还可出现肌无力、周期性麻痹、多尿、夜尿增多等低血钾表现;嗜铬细胞瘤患者可出现阵发性血压升高,发作时伴有头痛、心悸、多汗三联征,发作间期血压可正常;肾动脉狭窄患者可在上腹部或背部肋脊角区闻及血管杂音等。
诊断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主要依靠多次非同日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同时需要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病史采集,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一般还需要进行一些常规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包括血糖、血脂、肾功能等)、心电图等,初步评估心、肾等靶器官情况。
继发性高血压:除了测量血压外,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体征等进行针对性的检查。例如,怀疑肾实质性病变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需要进行尿常规、肾功能、肾脏超声等检查;怀疑肾血管性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可进行肾动脉超声、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怀疑内分泌性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需要检测相应的激素水平,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需要检测血、尿醛固酮水平及肾素活性等,嗜铬细胞瘤需要检测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等;怀疑主动脉缩窄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可进行胸部X线、心脏超声、主动脉造影等检查。
治疗原则
原发性高血压: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适用于所有高血压患者,如减轻体重(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6g)、补充钾盐(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减少脂肪摄入、戒烟限酒、增加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减轻精神压力等。药物治疗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药物选择上可能有差异,比如老年患者可能更倾向于使用长效降压药物以平稳控制血压,女性患者在某些特殊时期(如妊娠期、哺乳期)用药需特别谨慎,要充分考虑对胎儿、婴儿的影响等。
继发性高血压: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去除病因后,血压大多可恢复正常或改善。例如,肾动脉狭窄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可通过介入治疗(如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或手术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如果是肾上腺腺瘤引起,可通过手术切除腺瘤;嗜铬细胞瘤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一旦确诊应尽早进行手术切除肿瘤等。不同原发病的治疗方式不同,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及原发病的病情变化,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等在治疗继发性高血压时,要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妊娠等特殊情况,选择对其影响最小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