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分为压力性、急迫性、充溢性、混合性、功能性五种类型,各有不同病因、临床表现,特殊人群如孕妇及产后女性、老年人、男性前列腺术后患者、糖尿病患者、认知障碍患者等患不同类型尿失禁时存在相应注意事项。
一、尿失禁的分类及定义
尿失禁是指尿液不自主地流出,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类型:
1.1.压力性尿失禁
指在咳嗽、打喷嚏、大笑、运动或提重物等增加腹压的动作时,尿液不自主漏出,多见于女性,尤其是多次分娩或绝经后女性,与盆底肌肉松弛、尿道括约肌功能减退有关,男性前列腺术后也可能出现,研究显示,约30%~50%的产后女性存在不同程度压力性尿失禁。
1.2.急迫性尿失禁
指突然强烈的尿意无法控制,尿液随即漏出,常伴尿频、尿急,多由膀胱过度活动症(OAB)引起,与膀胱逼尿肌不自主收缩或神经调控异常相关,男性前列腺增生、女性尿路感染或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发生率较高,临床研究显示,OAB患者中约40%存在急迫性尿失禁。
1.3.充溢性尿失禁
指膀胱内尿液过多,超过膀胱容量后被动溢出,多由膀胱出口梗阻(如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或神经源性膀胱(如糖尿病神经病变、脊髓损伤)导致膀胱排空障碍引起,患者常伴排尿困难、尿潴留,长期未治疗可能导致肾积水、肾功能损害。
1.4.混合性尿失禁
指同时存在两种或以上类型的尿失禁,最常见为压力性尿失禁合并急迫性尿失禁,多见于中老年女性,与盆底功能减退、膀胱过度活动及激素水平变化相关,研究显示,约30%的尿失禁患者为混合性类型。
1.5.功能性尿失禁
指因行动不便、认知障碍或环境因素导致无法及时如厕而发生的尿失禁,多见于老年人、痴呆患者或行动受限者,与生理功能无关,而是由外界因素或身体机能限制引起。
二、各类尿失禁的临床表现
2.1.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为腹压增加时漏尿,如咳嗽、跳跃、提重物,漏尿量通常较少(数毫升至数十毫升),夜间平卧时症状减轻,患者可能因担心漏尿而限制社交活动,长期可导致会阴部皮肤潮湿、糜烂,增加尿路感染风险。
2.2.急迫性尿失禁的临床表现
突发强烈尿意后立即漏尿,漏尿量可能较大,患者常描述“来不及去厕所”,伴尿频(每日>8次)、夜尿增多(≥2次),严重者可能因尿急导致跌倒,长期未治疗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3.充溢性尿失禁的临床表现
尿液持续点滴漏出,量较少但频繁,患者常感下腹部胀满,触诊可发现膀胱充盈,排尿困难(尿流细、断续),严重者需导尿,长期尿潴留可能导致膀胱输尿管反流、肾积水,表现为腰痛、血尿,甚至肾功能不全。
2.4.混合性尿失禁的临床表现
同时存在压力性及急迫性尿失禁症状,如咳嗽时漏尿,同时伴尿频、尿急,患者可能因症状复杂而就诊延迟,治疗需针对两种机制,效果可能较单一类型差,需长期随访调整方案。
2.5.功能性尿失禁的临床表现
漏尿与腹压或膀胱活动无关,而是因行动缓慢(如关节炎患者)、认知障碍(如痴呆患者无法识别尿意)或环境障碍(如无障碍设施缺失)导致,患者可能因衣物潮湿、异味产生自卑心理,影响生活质量。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3.1.孕妇及产后女性
孕期子宫增大压迫膀胱,产后盆底肌肉松弛,压力性尿失禁风险增加,建议孕期控制体重增长(每周≤0.5kg),产后尽早进行盆底肌训练(凯格尔运动),避免提重物、长时间站立,若症状持续>6周,需就医评估。
3.2.老年人群
因肌肉萎缩、神经功能减退,混合性及功能性尿失禁常见,需定期评估认知功能及行动能力,使用成人纸尿裤时注意皮肤护理(每2小时更换,清洁后涂抹保湿霜),预防压疮及尿路感染,夜间限制饮水(睡前2小时≤200ml)可减少夜尿。
3.3.男性前列腺术后患者
术后3个月内压力性尿失禁风险高,因尿道括约肌损伤,建议术后进行盆底肌训练,避免剧烈运动,若漏尿持续>3个月,需评估是否需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长期漏尿可能导致会阴部皮肤感染,需每日清洁。
3.4.糖尿病患者
神经源性膀胱风险增加,表现为充溢性尿失禁,需严格控制血糖(HbA1c<7%),定期筛查尿动力学,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膀胱症状的药物(如抗胆碱能药),若合并感染,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预防肾盂肾炎。
3.5.认知障碍患者
功能性尿失禁常见,需简化如厕流程(如使用明显标识、夜间照明),定时提醒排尿(每2小时一次),使用易穿脱衣物,避免使用约束带(可能增加跌倒风险),家属需耐心引导,避免指责,维护患者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