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有典型症状如胸痛、心悸和不典型症状如呼吸困难、乏力;其原因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与脂质代谢等因素相关,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影响)、冠状动脉痉挛(与多种因素有关,特殊人群易诱发)及其他原因如冠状动脉栓塞、心肌病、血液黏稠度增高等。
一、心肌缺血的症状
1.典型症状
胸痛:最为常见,多发生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呈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可向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放射,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可缓解。例如,一项对大量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约60%-70%的患者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疼痛性质和放射部位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心悸:患者可自觉心跳加快、心慌,这是由于心肌缺血导致心脏节律异常或心功能改变引起的。在一些研究中发现,约20%-30%的心肌缺血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悸症状。
2.不典型症状
呼吸困难:多见于病情较重的患者,表现为活动后气短,严重时可出现端坐呼吸。这是因为心肌缺血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肺循环淤血所致。有研究统计,约15%-20%的心肌缺血患者会以呼吸困难为首发或主要症状,尤其在老年患者中更为常见,因为老年人心肺功能本身相对较弱,心肌缺血对其心肺功能的影响更易表现为呼吸困难。
乏力:患者感觉全身没有力气,活动耐力明显下降。这是由于心肌缺血使心脏输出的能量减少,无法满足身体各器官组织的正常代谢需求,从而导致全身乏力。在一些长期心肌缺血的患者中,约40%-50%会有不同程度的乏力表现。
二、心肌缺血的原因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发病机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主要的原因。脂质代谢异常时,血液中的脂质沉积在冠状动脉内膜下,逐渐形成粥样斑块,使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受阻。随着斑块的逐渐增大,管腔狭窄程度加重,心肌的血液供应就会减少,当狭窄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心肌缺血。例如,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和病理学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因素密切相关。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水平升高,易沉积在血管壁;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粥样斑块形成;糖尿病患者体内代谢紊乱,也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吸烟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诱发炎症反应,促进粥样斑块的形成。
年龄、性别与生活方式的影响: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弹性下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升高,一般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增加。性别方面,绝经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后女性发病率迅速上升,接近男性水平。生活方式中,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长期精神紧张等都会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例如,长期高脂饮食会使血脂水平持续处于高水平,促进粥样斑块形成;缺乏运动导致身体代谢减缓,脂肪容易堆积,也会增加患病风险;长期精神紧张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血管功能,促使粥样硬化发生。
2.冠状动脉痉挛
发病机制:冠状动脉痉挛可引起冠状动脉收缩,导致血管狭窄,心肌供血减少。目前认为,冠状动脉痉挛可能与血管内皮功能失调、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某些化学物质刺激等因素有关。例如,在一些变异性心绞痛患者中,常常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引发心肌缺血,这类患者在夜间或凌晨等特定时间段容易发作,与血管痉挛的节律性变化有关。
特殊人群情况:对于年轻人群,如果长期大量吸烟、过度饮酒,可能会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吸烟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刺激血管收缩,饮酒也可能通过影响血管内皮功能等机制诱发痉挛。而对于一些患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人群,如长期精神压力过大、情绪不稳定者,也更容易出现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因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会影响血管的正常舒缩功能。
3.其他原因
冠状动脉栓塞:如冠状动脉内有血栓、脂肪栓子、气栓等栓塞物质,阻塞冠状动脉,使血流中断,导致相应心肌区域缺血。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往往较为严重。例如,心房颤动患者心房内形成的血栓脱落,可能会随血流栓塞冠状动脉,引起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
心肌病:某些心肌病如肥厚型心肌病等,可能会导致冠状动脉受压,影响心肌供血。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肥厚时,可能会压迫冠状动脉,使冠状动脉的血流灌注减少,从而引发心肌缺血。这类患者的心肌缺血与心脏结构的异常改变密切相关。
血液黏稠度增高:当血液黏稠度明显增高时,血流速度减慢,也会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导致心肌缺血。例如,患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患者,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异常增多,血液黏稠度大幅升高,容易出现心肌缺血的症状。同时,一些脱水、大量出汗等情况导致血液浓缩,也会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增加心肌缺血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