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牙龈出血可由局部和全身因素引起。局部因素包括牙龈炎(牙菌斑刺激致牙龈发炎出血)、牙结石刺激(牙结石刺激牙龈致炎出血)、刷牙方法不当(用力过猛或用硬毛牙刷损伤牙龈出血)、不良修复体刺激(不良修复体摩擦牙龈出血);全身因素包括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致凝血或造血异常出血)、内分泌紊乱(如妊娠期牙龈炎、糖尿病致牙龈易出血)、其他全身疾病(如肝硬化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等出血、艾滋病致免疫受损牙龈出血)。出现牙龈出血需保持口腔清洁,持续不缓解或伴全身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并采取相应治疗,不同人群需注意口腔卫生维护。
一、局部因素引起的突然牙龈出血
(一)牙龈炎
1.病因及机制:牙菌斑是引发牙龈炎的始动因子,牙菌斑不断堆积在牙齿表面,其中的细菌及其产物会刺激牙龈组织,导致牙龈发炎,牙龈变得脆弱易出血。例如,长期口腔卫生不良,不按时刷牙、漱口,食物残渣容易残留,为牙菌斑的形成创造条件。
2.表现:牙龈红肿,触碰时容易出血,可能还伴有牙龈局部的胀痛等不适,一般没有全身的症状,好发于所有人群,尤其常见于口腔卫生习惯差的人。
(二)牙结石刺激
1.病因及机制:牙结石是由牙菌斑钙化形成的,它会持续刺激牙龈,导致牙龈炎症,进而引起出血。牙结石通常附着在牙齿颈部,肉眼可见牙齿表面有黄白色或褐色的硬物。
2.表现:除了牙龈出血外,可能会有牙龈退缩等表现,长期存在牙结石还可能影响牙齿的稳固性,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出现,尤其是口腔卫生维护不佳的人群。
(三)刷牙方法不当
1.病因及机制:如果刷牙时用力过猛,或者使用硬毛牙刷,会损伤牙龈组织,导致牙龈出血。比如采用拉锯式刷牙方法,对牙龈的机械刺激较大。
2.表现:出血多在刷牙过程中或刷牙后不久出现,牙龈可能没有明显的红肿等炎症表现,常见于经常刷牙用力过度的人群。
(四)不良修复体刺激
1.病因及机制:口腔内的不良修复体,如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会与牙龈组织摩擦,刺激牙龈,引起牙龈出血。例如假牙的边缘不贴合,长期摩擦牙龈。
2.表现:出血部位与不良修复体接触的牙龈部位有关,可能出现牙龈红肿等情况,佩戴假牙的人群需要留意是否存在这种情况。
二、全身因素引起的突然牙龈出血
(一)血液系统疾病
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病因及机制: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时,会影响血液的凝固功能,从而导致牙龈出血。例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
表现:除了牙龈出血外,还可能有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等表现,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血液系统相关检查可发现血小板异常。
2.白血病
病因及机制:白血病患者骨髓内异常的白细胞大量增殖,抑制了正常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同时白血病细胞可能浸润牙龈组织,引起牙龈肿胀、出血。
表现:牙龈出血常为首发症状之一,还可能伴有发热、贫血、乏力等全身症状,多见于青少年及儿童等人群,血常规等检查可发现白细胞等异常。
(二)内分泌紊乱
1.妊娠期牙龈炎
病因及机制:女性妊娠期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牙龈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原本存在的牙龈炎会加重,导致牙龈出血。
表现:在妊娠期间出现牙龈红肿、易出血,一般在妊娠前就可能有牙龈炎的基础,常见于育龄女性的妊娠期。
2.糖尿病
病因及机制: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口腔感染,包括牙龈炎症,从而导致牙龈出血。同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表现:牙龈出血可能伴有牙龈红肿等炎症表现,还可能有血糖升高相关的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各个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三)其他全身疾病
1.肝硬化
病因及机制: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同时脾功能亢进使血小板减少,从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出现牙龈出血。
表现:牙龈出血可能是肝硬化的伴随症状之一,还可能伴有肝硬化的其他表现,如黄疸、腹水、肝掌、蜘蛛痣等,常见于有肝硬化基础疾病的人群。
2.艾滋病
病因及机制:艾滋病患者免疫系统受损,容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包括口腔的感染,可出现牙龈线性红斑等病变,导致牙龈出血。
表现:牙龈出血可能出现在艾滋病感染的不同阶段,还可能伴有发热、腹泻、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有高危行为的人群需要警惕。
当出现突然牙龈出血时,首先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避免过度刺激牙龈。如果牙龈出血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口腔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不同人群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注意口腔卫生维护等,比如儿童要在家长帮助下养成良好刷牙习惯,妊娠期女性要注重口腔的特殊护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