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是心脏血液灌注减少致供氧及能量代谢异常的病理状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痉挛等引起,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有关,有典型和不典型症状,通过心电图、负荷试验、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血运重建治疗,需根据不同情况综合处理。
一、发病机制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引起心肌缺血的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例如,随着年龄增长、高脂血症等因素,脂质沉积在冠状动脉内壁,逐渐形成粥样斑块,使血管狭窄,血流受阻。不同年龄段人群发病风险不同,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因动脉粥样硬化出现心肌缺血。
2.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发生痉挛时,也会引起心肌缺血。比如,一些年轻人群可能因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因素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供血不足。
二、常见病因
1.年龄与性别:
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加,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使心肌缺血的发病风险升高。老年人血管壁僵硬、脂质代谢能力减弱等,更容易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导致心肌缺血的情况。
性别方面:绝经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心肌缺血的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发病风险接近男性。
2.生活方式:
高脂饮食:长期摄入高脂肪食物会使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升高,易沉积在血管壁,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增加心肌缺血风险。比如长期大量食用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人群。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血小板聚集,影响血管舒张功能,增加心肌缺血发生几率。吸烟者患心肌缺血的风险比不吸烟者明显增高。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可导致身体代谢功能紊乱,血脂异常、体重增加等,进而增加心肌缺血的发病可能。例如长期久坐办公、缺乏规律运动的人群。
3.基础疾病:
高血压:高血压会使心脏后负荷增加,心脏做功增强,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时长期高血压还会损伤冠状动脉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引发心肌缺血。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心肌缺血的发生率较高。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易出现血管病变,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同时糖尿病还会影响神经功能,导致冠状动脉痉挛等情况,增加心肌缺血风险。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发生心肌缺血的概率相对较高。
三、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心绞痛:多表现为心前区、胸骨后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可缓解。不同人群心绞痛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等。
心肌梗死:疼痛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可伴有大汗、恶心、呕吐等症状。
2.不典型症状:
对于女性、老年人或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可能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心悸等非典型症状。例如老年患者可能仅表现为乏力、活动耐力下降,容易被忽视。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静息心电图可能发现ST-T改变等心肌缺血的表现;动态心电图可记录24小时内心电图变化,有助于发现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
2.负荷试验:
运动负荷试验:让患者在运动平板或跑步机上运动,增加心脏负荷,观察心电图变化,若出现心肌缺血相关改变则提示心肌缺血。但对于一些不能运动的患者不适用。
药物负荷试验:使用药物如多巴酚丁胺等增加心脏负荷,观察心电图等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
3.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肌缺血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的形态、狭窄程度等情况,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等,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所有心肌缺血患者,都需要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低盐、低脂、低糖饮食)、适当运动等。例如,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计划,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将血压、血糖等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如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水平。
2.药物治疗:使用改善心肌缺血、预防心血管事件的药物,如硝酸酯类药物(硝酸甘油等)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等)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等)可稳定斑块,降低血脂等。
3.血运重建治疗: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通过导管技术开通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适用于符合介入治疗指征的患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于多支血管病变等复杂情况,可通过手术搭建血管桥,改善心肌血供。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合并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综合评估风险和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