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衰是严重心血管疾病,对生活质量影响大,患者预后差,不同人群有其特点,老年、女性、有特定生活方式及有基础病史人群各有不同表现,需针对性关注与处理以改善病情等。
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慢性心衰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这些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使患者的活动耐力明显下降,比如稍微活动就会气喘吁吁,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和家务劳动,极大地降低了生活质量。从病理生理角度来看,心脏功能受损后,身体各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长期如此会导致器官功能逐渐减退。例如,肾脏灌注不足会影响肾功能,肝脏淤血会影响消化功能等。
对预后的影响
慢性心衰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差。据相关研究统计,慢性心衰患者的5年生存率与恶性肿瘤相似。患者病情容易反复加重,每次心衰急性发作都可能对心脏功能造成进一步的损害,形成恶性循环。而且,慢性心衰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如心脏性猝死、再住院等)的风险较高。其原因在于心脏长期处于负荷过重或功能受损状态,心肌不断重构,心脏结构和功能进一步恶化,心脏的电活动也变得不稳定,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而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人群的特点
老年人群:老年人本身心脏功能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退,合并慢性心衰时病情往往更为复杂。老年人常同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相互影响,加重心衰的病情。而且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药物和调整剂量。例如,老年人使用利尿剂时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
女性人群:女性慢性心衰患者在临床表现上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有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此外,女性在妊娠、绝经等特殊生理时期,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心衰的发生和发展。比如,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增加心衰的发病风险。
有特定生活方式人群: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的人群患慢性心衰的风险较高,而且在患病后病情进展可能更快。例如,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酗酒会直接损害心肌细胞,影响心脏功能。而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慢性心衰患者,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
有基础病史人群:本身患有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生慢性心衰的概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对于这些人群,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心脏功能,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预防慢性心衰的发生或延缓其进展。比如,冠心病患者要积极改善心肌缺血,控制心绞痛发作,从而降低心衰的发生风险;高血压患者要严格控制血压,将血压稳定在合理范围,减少高血压对心脏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