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酯类药物通过释放一氧化氮舒张血管平滑肌改善心肌缺血缺氧,常用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等;β受体阻滞剂阻断心脏β受体减慢心率等缓解心绞痛,常用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钙通道阻滞剂抑制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等扩张血管缓解心绞痛,常用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抗血小板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防血栓,常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防止血栓形成扩展,常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等,不同药物有各自作用机制、常用药物及使用注意事项。
常用药物: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等。硝酸甘油可用于缓解心绞痛急性发作,舌下含服能迅速起效;硝酸异山梨酯有片剂、缓释制剂等,可用于预防心绞痛发作。不同人群使用时需注意,老年患者可能对硝酸酯类药物更为敏感,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密切监测血压等指标;有严重贫血的患者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可能加重缺氧状况,需谨慎。
β受体阻滞剂
作用机制:通过阻断心脏β受体,减慢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量,从而缓解心绞痛。
常用药物: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美托洛尔有不同剂型,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阿替洛尔对心肌的β受体有选择性阻断作用。对于合并高血压、心律失常的心绞痛患者较为适用,但支气管哮喘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能诱发哮喘发作,需避免使用;心动过缓患者使用此类药物可能加重病情,应禁用。
钙通道阻滞剂
作用机制:抑制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内,使血管扩张,降低心肌耗氧量,同时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常用药物: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硝苯地平有短效和长效制剂,短效制剂可用于缓解心绞痛急性发作,长效制剂常用于长期控制心绞痛;氨氯地平作用持久,每日用药一次即可。对于合并高血压的心绞痛患者尤为合适,但其可能引起面部潮红、头痛等不良反应,不同年龄患者对不良反应的耐受程度不同,老年患者需注意观察;严重低血压患者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可能进一步降低血压,应禁用。
抗血小板药物
作用机制: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从而减少心肌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对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常用药物:阿司匹林是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素A的生成,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但阿司匹林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使用时需谨慎,可同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对于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可选用氯吡格雷等其他抗血小板药物,但氯吡格雷可能存在出血等风险,使用时需密切监测。
抗凝药物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或阻止血小板聚集等方式,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和扩展,常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等情况。
常用药物: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等。普通肝素需要监测凝血功能,调整剂量;低分子肝素相对更安全,出血风险较低。但抗凝药物都有出血的潜在风险,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如患有消化性溃疡、脑出血病史等,使用时需特别谨慎,应严格评估受益风险比。老年患者使用抗凝药物时,由于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减慢,更易发生出血等不良反应,需加强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