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扩张是输尿管管腔直径超出正常范围的现象,属泌尿系统解剖结构异常,可能单侧或双侧发生。病因包括机械性梗阻(如结石、肿瘤、先天畸形)、动力性异常(如神经源性膀胱、巨输尿管症)和医源性因素(如手术损伤、留置导管)。临床表现多样,从无症状到疼痛、感染症状及肾功能损害不等。诊断依赖影像学检查(超声、CTU、IVP)和功能检查(尿动力学检查、放射性核素肾显像)。治疗原则为病因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年人)需个体化治疗。预防措施包括多饮水和定期体检,术后及肾功能不全患者需长期随访。输尿管扩张的诊疗需综合判断,早期干预可保护肾功能,特殊人群需权衡手术风险与获益。
一、输尿管扩张的基本概念
输尿管扩张是指输尿管管腔直径超出正常生理范围的现象,属于泌尿系统解剖结构异常。正常情况下,输尿管直径约为3~5毫米,当管腔直径超过该范围且持续存在时,可诊断为输尿管扩张。该病变可能涉及单侧或双侧输尿管,需结合影像学检查明确具体范围。
二、输尿管扩张的病因分类
1.机械性梗阻
结石:肾结石或输尿管结石嵌顿导致尿液排出受阻,引起近端输尿管扩张。
肿瘤:输尿管原发肿瘤或邻近器官(如膀胱、前列腺)肿瘤压迫输尿管管腔。
先天畸形: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PJO)是最常见的先天性病因,多见于儿童。
2.动力性异常
神经源性膀胱:脊髓损伤或糖尿病导致膀胱逼尿肌功能异常,引起尿液反流性扩张。
巨输尿管症:输尿管蠕动功能减弱或丧失,导致尿液滞留扩张,常伴随膀胱功能异常。
3.医源性因素
手术损伤:盆腔手术(如子宫切除、前列腺切除术)误伤输尿管或引起瘢痕狭窄。
留置导管:长期留置双J管可能引发输尿管黏膜炎症反应,导致局部扩张。
三、输尿管扩张的临床表现
1.无症状性扩张:部分患者因体检或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无泌尿系统症状。
2.疼痛:腰部或腹部胀痛,与结石嵌顿或尿液反流有关。
3.感染症状:尿频、尿急、尿痛,严重时可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4.肾功能损害:长期梗阻可导致肾积水,影响肾脏滤过功能,甚至引发尿毒症。
四、输尿管扩张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无创、便捷,可初步评估肾盂积水程度及输尿管扩张范围。
CT尿路成像(CTU):三维重建技术清晰显示输尿管解剖结构,明确梗阻部位及病因。
静脉肾盂造影(IVP):通过对比剂显影观察输尿管形态,但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
2.功能检查
尿动力学检查:评估膀胱逼尿肌功能及输尿管蠕动能力,辅助诊断动力性病因。
放射性核素肾显像:定量分析分侧肾功能,判断梗阻对肾脏的影响程度。
五、输尿管扩张的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
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或输尿管镜取石术,解除机械性梗阻。
肿瘤:根据病理类型选择手术切除或放化疗,必要时行输尿管支架植入。
先天畸形: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成形术,重建正常解剖结构。
2.对症支持治疗
感染控制:抗生素治疗泌尿系统感染,预防脓毒症发生。
肾功能保护:严重肾积水患者需及时引流尿液,必要时行肾造瘘术。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先天畸形高发群体,需早期筛查(如新生儿超声)。手术干预需考虑生长发育因素,避免损伤输尿管血供。
2.孕妇:妊娠期输尿管扩张多为生理性(激素影响),需与病理性扩张鉴别。影像学检查优先选择超声,避免辐射暴露。
3.老年人: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手术风险增加。需术前评估心肺功能,优化围手术期管理。
七、输尿管扩张的预防与随访
1.预防措施
多饮水:每日尿量保持2000毫升以上,降低结石形成风险。
定期体检:高危人群(如既往结石病史)每年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
2.长期随访
术后患者每3~6个月复查超声,监测输尿管扩张程度及肾功能变化。
肾功能不全患者需定期检测血肌酐、尿素氮,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输尿管扩张的诊疗需结合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综合判断。早期诊断与干预可有效保护肾功能,避免不可逆损伤。特殊人群需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充分权衡手术风险与获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