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损害是心肌细胞受多种致病因素影响致结构和功能异常改变,常见感染、缺血等因素,表现有症状(心悸等)和体征(心率异常等),诊断靠实验室、心电图、影像学检查,治疗针对病因对症支持,预后与病因等有关,儿童、老人、女性等特殊人群有不同特点。
常见致病因素及影响
感染因素:病毒感染是较为常见的引起心肌损害的原因,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病毒侵入人体后,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还可通过免疫反应间接导致心肌损害。在儿童中,病毒性心肌炎相对多见,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感染病毒后更易引发心肌的免疫损伤,从而出现心肌损害。
缺血因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长时间的缺血会造成心肌损害。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较高,容易因心肌缺血引发心肌损害。例如,冠心病患者如果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梗死区域的心肌会迅速出现坏死等心肌损害表现。
中毒因素:某些药物、化学物质中毒可导致心肌损害,如抗肿瘤药物、酒精等。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酒精会对心肌细胞产生直接毒性作用,影响心肌的正常代谢和结构,逐渐造成心肌损害。在有长期饮酒史的人群中,需警惕酒精性心肌病的发生,这是心肌损害的一种类型。
自身免疫性疾病:像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的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自身的心肌组织,引发心肌损害。这类疾病在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生,女性相对男性更易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女性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心肌损害的防控中需予以关注。
心肌损害的表现
症状方面: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表现。轻者可能仅在活动后出现轻度的气短、胸闷,休息后可缓解;重者可能在静息状态下也有明显的心悸、胸闷,甚至出现呼吸困难。在儿童中,心肌损害可能表现为精神差、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
体征方面:可出现心率异常,如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心音改变,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还可能出现心脏杂音等。例如,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在体检时可能会发现心率与体温不成比例的增快,即体温升高不明显,但心率增快较为显著。
心肌损害的诊断
实验室检查:心肌酶谱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是重要的诊断依据,如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或cTnT)等。当心肌细胞受损时,这些心肌损伤标志物会释放到血液中,血液检测中其水平会升高。一般来说,CK-MB在心肌损害发生后数小时开始升高,1-2天达到高峰,3-4天恢复正常;肌钙蛋白的升高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对心肌损害的诊断特异性较高。
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各种心律失常,如ST-T改变、房室传导阻滞、早搏等异常心电图表现。不同类型的心肌损害可能有特定的心电图改变,例如心肌缺血时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改变。
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评估心肌的结构和功能,如心肌的厚度、运动情况、射血分数等。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发现心肌壁运动异常、心室腔大小改变等心肌损害的表现。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对心肌损害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心肌的病变范围、程度等情况。
心肌损害的治疗与预后
治疗原则: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同时采取改善心肌代谢、减轻心肌损伤等对症支持治疗。例如,对于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主要是进行抗病毒、营养心肌等治疗;对于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损害,需要改善心肌供血,如使用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等。
预后情况:心肌损害的预后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有关。如果能够及时去除病因,病情较轻的心肌损害患者预后较好,心肌细胞的损伤可以得到修复,心脏功能恢复正常。但如果病因未能及时去除,病情严重的心肌损害可能会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预后较差。例如,暴发性心肌炎病情凶险,预后不良,死亡率较高;而由可逆性因素引起的心肌损害,如及时纠正缺血因素后,心肌损害有望得到较好的恢复。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发生心肌损害时,由于其机体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病情,及时进行干预。老年人发生心肌损害时,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治疗方案,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老年人的脏器功能情况。女性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心肌损害中需重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规范治疗,以减少对心肌的进一步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