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睾丸鞘膜积液主要由鞘状突未完全闭合引起,分交通性与非交通性,临床依积液位置分精索、睾丸及混合型鞘膜积液;非手术治疗包括观察等待(适用于1岁内婴儿及积液量<2cm的轻度病例)、穿刺抽液(仅用于紧急缓解症状或术前准备,不作为首选治疗)、硬化剂注射(适用于2岁以上反复发作病例,但有风险);手术指征包括年龄>18月龄且持续存在、积液量>3cm或快速增大等情况,经典术式有鞘状突高位结扎术、鞘膜翻转术、鞘膜切除术;术后护理要点包括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剧烈活动等,并发症有血肿/血清肿、睾丸萎缩、复发等,需相应处理;特殊人群如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过敏体质患儿需特殊管理;长期随访与预后评估方面,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超声,学龄期儿童每年进行1次睾丸体积测量,关注预后指标,对学龄期患儿进行心理支持。
一、小儿睾丸鞘膜积液的病因与分类
1.1病因机制
小儿睾丸鞘膜积液主要由鞘状突未完全闭合引起,分为交通性鞘膜积液(与腹腔相通)和非交通性鞘膜积液(独立囊腔)。先天性鞘状突未闭是婴儿期最常见原因,约占80%~90%;继发性因素包括睾丸炎、附睾炎、外伤或手术创伤,多见于学龄期儿童。
1.2临床分类
根据积液位置分为精索鞘膜积液(仅精索部位囊性肿物)、睾丸鞘膜积液(睾丸被包裹在液性暗区中)和混合型鞘膜积液(同时累及精索及睾丸)。交通性鞘膜积液表现为体位改变时肿物大小变化,非交通性则无此特征。
二、非手术治疗方案
2.1观察等待
适用于1岁以内婴儿及积液量<2cm的轻度病例。研究显示,60%~70%的婴儿鞘状突可在12~18月龄自行闭合,建议每3个月进行超声复查,监测积液变化。
2.2穿刺抽液
仅用于紧急缓解症状或术前准备,需严格无菌操作。单次抽液量不超过50ml,抽液后需加压包扎24~48小时。复发率高达60%~80%,故不作为首选治疗。
2.3硬化剂注射
常用药物包括聚桂醇、四环素等,通过化学刺激促使鞘膜粘连。适应证为2岁以上反复发作病例,但存在睾丸萎缩(0.5%~1%)、局部疼痛等风险,需在超声引导下操作。
三、手术治疗指征与术式选择
3.1手术指征
(1)年龄>18月龄且持续存在;(2)积液量>3cm或快速增大;(3)合并隐睾、疝气等解剖异常;(4)交通性鞘膜积液;(5)非手术治疗3次以上复发。
3.2经典术式
3.2.1鞘状突高位结扎术
通过腹股沟切口或腹腔镜途径结扎未闭鞘状突,保留睾丸鞘膜。腹腔镜术式创伤小(切口0.5~1cm),术后住院时间缩短至1~2天,复发率<2%。
3.2.2鞘膜翻转术
切除部分鞘膜壁层并翻转缝合,适用于非交通性积液。需注意保护睾丸血供,避免过度剥离导致睾丸萎缩。
3.2.3鞘膜切除术
完全切除鞘膜囊,适用于复发性或巨大鞘膜积液。操作需精细,避免损伤输精管及精索血管。
四、术后护理与并发症管理
4.1术后护理要点
(1)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每日碘伏消毒1次;(2)避免剧烈活动2周,防止切口裂开;(3)观察阴囊肿胀程度,轻度水肿属正常现象;(4)定期复查超声,评估睾丸位置及血供。
4.2并发症处理
4.2.1血肿/血清肿
发生率约5%~10%,表现为阴囊迅速肿大伴疼痛。小血肿可自行吸收,大血肿需穿刺抽吸并加压包扎。
4.2.2睾丸萎缩
罕见但严重,发生率<1%。多因术中损伤睾丸动脉或精索血管,需立即行睾丸探查术。
4.2.3复发
发生率1%~3%,与鞘状突结扎不彻底或新发通道形成有关。复发后建议6个月后行二次手术。
五、特殊人群管理
5.1早产儿及低体重儿
手术耐受性差,建议延迟至校正年龄12月龄或体重>5kg后进行。术前需评估心肺功能,术中监测生命体征。
5.2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术前需心内科会诊,优化心功能。手术时间控制在1小时内,避免长时间仰卧位导致回心血量增加。
5.3过敏体质患儿
术前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含碘造影剂及可能致敏的缝线材料。备选方案包括可吸收线及超声引导定位。
六、长期随访与预后评估
6.1随访计划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超声,评估睾丸发育情况。学龄期儿童每年进行1次睾丸体积测量,对比健侧差异。
6.2预后指标
(1)睾丸体积差<10%为正常;(2)精索静脉曲张发生率<5%;(3)生育能力评估:青春期后行精液分析,目前无证据表明手术影响生育功能。
6.3心理支持
对学龄期患儿进行术前心理辅导,解释手术必要性。术后关注阴囊外观改变对心理的影响,必要时转介儿童心理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