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体分为细菌和病毒,细菌感染局部有红、肿、热、痛等,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血常规白细胞等升高,用抗生素治疗;病毒感染局部炎症不典型,全身症状相对轻,血常规白细胞等变化不同,以对症支持及抗病毒治疗为主,不同人群感染表现和治疗有差异。
一、病原体类型
1.细菌感染: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有多种形态,如球菌、杆菌、螺旋菌等。不同种类的细菌具有特定的生物学特性,例如肺炎链球菌可引起肺炎,大肠杆菌可导致肠道感染等。细菌具有细胞壁等结构,其遗传物质是DNA,通过二分裂等方式进行繁殖。
2.病毒感染:病毒比细菌小很多,结构简单,无细胞结构,主要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组成。不同病毒的核酸类型和蛋白质外壳结构各异,例如流感病毒具有包膜,内部含有RNA基因组,通过在宿主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进行复制繁殖。
二、临床症状特点
1.细菌感染:
局部症状:常表现为局部的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以化脓性细菌感染为例,局部会出现脓液形成,如皮肤伤口感染时,伤口部位可看到黄色脓性分泌物,这是因为细菌感染引发炎症反应,吸引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聚集,随后细胞坏死形成脓液。
全身症状:可出现较为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以上,且持续时间较长,还可能伴有寒战、乏力、头痛、食欲减退等表现。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患者往往全身症状较明显。不同年龄人群对细菌感染全身症状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更容易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低下,全身症状可能不典型,但感染可能更容易扩散。
2.病毒感染:
局部症状:相对细菌感染来说,局部炎症表现可能没有那么典型的化脓等情况。例如普通感冒病毒感染时,上呼吸道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等卡他症状,局部红肿热痛不如细菌感染明显。
全身症状:全身症状相对细菌感染可能相对较轻,但也有差异。部分病毒感染也可引起发热,但体温一般相对细菌感染稍低,多为中度发热,全身症状如乏力等相对细菌感染可能稍轻,但有些病毒感染也可引起较为严重的全身症状,如流感病毒感染可导致全身酸痛、乏力明显,儿童感染流感病毒时可能出现精神萎靡等情况较常见。不同性别在病毒感染时全身症状表现差异不大,但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孕期等,病毒感染后的全身反应可能会受到激素等因素影响。
三、实验室检查差异
1.血常规:
细菌感染:一般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升高。例如细菌性肺炎患者血常规检查常可见WBC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大幅增加,这是因为细菌感染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导致中性粒细胞被动员到感染部位发挥吞噬等免疫作用。但也有特殊情况,如严重细菌感染时,机体免疫力极度低下,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不高甚至降低的情况,但中性粒细胞比例仍可能升高。不同年龄人群血常规表现有差异,儿童由于骨髓造血功能相对活跃,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升高可能更为明显,但新生儿等特殊人群白细胞变化可能不典型。
病毒感染:通常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百分比(L%)升高。比如普通病毒性感冒患者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增高。但也有例外,如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感染,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不同年龄人群病毒感染时血常规表现不同,儿童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升高相对更常见,而老年人病毒感染时血常规变化可能不典型,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2.病原学检查:
细菌感染:可通过细菌培养等方法明确病原菌。例如从感染部位取材进行细菌培养,如痰液培养、血液培养等,可分离出相应的细菌,并进行药敏试验,为临床选用敏感抗生素提供依据。不同生活方式人群细菌感染的病原学检查结果可能有差异,长期住院患者由于接触抗生素等原因,可能培养出耐药菌的概率较高。
病毒感染:病毒学检查方法较多,如核酸检测(PCR技术)可检测病毒核酸,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例如流感病毒感染时,通过鼻咽拭子等标本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可快速明确诊断。不同病史人群病毒感染的病原学检查结果不同,有免疫缺陷病史的人群病毒感染后病原学检测可能更复杂,需要更精准的检测方法。
四、治疗原则差异
1.细菌感染:主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不同种类的抗生素针对不同的细菌有特异性,例如青霉素类抗生素对革兰阳性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根据不同代别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抗菌谱有所不同。但使用抗生素需要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以确保有效杀菌且避免耐药菌的产生。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要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且有效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使用抗生素时需要调整剂量,防止药物蓄积中毒。
2.病毒感染:一般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同时使用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有特定的针对范围,例如奥司他韦主要针对流感病毒,阿昔洛韦主要针对疱疹病毒等。但抗病毒药物的使用也需要早期应用效果更好。对于病毒感染,非药物干预也很重要,如流感病毒感染时,隔离患者、保持室内通风等措施有助于控制传播。特殊人群中,儿童病毒感染时更强调对症支持,如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方法为主,尽量避免使用可能有副作用的退热药物;孕妇病毒感染时用药需要更加谨慎,因为某些抗病毒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需要在医生严格评估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