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坏死的因素包括创伤性和非创伤性。创伤性因素如骨折,像股骨颈骨折等会破坏局部血液供应致骨坏死;非创伤性因素有激素使用,长期大量用糖皮质激素影响脂肪代谢等致骨坏死;酒精因素,长期大量饮酒影响脂代谢等致骨坏死;还有其他疾病影响,如血红蛋白病等会因相关因素影响骨血供致骨坏死,不同情况在不同人群中影响有差异。
非创伤性因素
激素使用: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是常见的非创伤性骨坏死诱因。糖皮质激素可影响脂肪代谢,使脂肪细胞肥大、增生,导致骨髓内脂肪栓塞,进而影响骨的血液供应;还会引起血管内皮损伤、血管收缩等,造成骨组织缺血。长期使用激素的患者,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需要长期应用激素治疗的人群,发生骨坏死的风险明显增加。不同性别在激素使用导致骨坏死的易感性上可能无明显差异,但不同年龄对激素的反应不同,儿童长期使用激素可能对骨骼生长发育影响更大,更易出现骨坏死相关问题。
酒精因素:长期大量饮酒也是骨坏死的重要病因。酒精进入人体后会影响脂代谢,导致血脂升高,脂肪在骨髓内堆积,引起骨内压升高,压迫血管,影响骨组织的血液供应;同时,酒精还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收缩、痉挛,进一步加重缺血。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尤其是每日酒精摄入量较高(如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40g持续多年)的个体,发生骨坏死的风险显著增高。男性相对女性可能更易受酒精影响导致骨坏死,可能与男性饮酒习惯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人群中,青壮年长期大量饮酒者发生骨坏死的概率相对较高。
其他疾病影响: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发骨坏死,如血红蛋白病(地中海贫血等)、Gaucher病等。以地中海贫血为例,患者体内异常的血红蛋白成分会影响血液流变学,导致血管内凝血倾向增加,骨髓造血组织增生,骨髓内压力增高,影响骨的血液供应,从而引发骨坏死。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这些疾病导致骨坏死的机制上基本相似,但不同基础疾病本身的病情严重程度等会影响骨坏死发生的概率和进程。例如,病情较重的地中海贫血患者可能更早出现骨坏死相关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