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刺是关节因软骨磨损破坏等原因致骨头修补硬化增生的自然老化现象,形成与年龄、劳损等因素有关,好发于颈椎、腰椎等部位,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不同部位有不同症状表现,有相关症状者应及时就医,不同人群在预防应对上有差异。
形成机制
人体的关节是由软骨覆盖、骨头两端连接而成,正常情况下软骨起到缓冲震荡、减少摩擦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长期劳损、外伤、关节畸形等因素影响,软骨会逐渐磨损、退化,机体为了维持关节的稳定性,会通过骨质增生的方式来代偿,也就是形成骨刺。例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膝关节软骨磨损较快,更容易长骨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关节软骨退变,也容易出现骨刺。
好发部位
骨刺可发生在多个部位,常见的有颈椎、腰椎、膝关节、足跟等部位。在颈椎部位,长期低头看手机、伏案工作等不良姿势会增加颈椎骨刺发生的风险;腰椎部位,久坐、腰椎退变等因素易导致腰椎骨刺出现;膝关节部位,体重过大、长期行走等会使膝关节骨刺高发;足跟部位,长期站立或行走的人群容易出现跟骨骨刺。
相关检查与表现
影像学检查:通过X线、CT、MRI等检查可发现骨刺。X线检查能较为清晰地显示骨骼的形态、结构,可见骨刺呈尖刺样、唇样等突起;CT检查对于骨刺的显示更为清晰,尤其是一些细微的骨刺;MRI检查除了能看到骨刺外,还能观察周围软组织的情况。
症状表现:不同部位的骨刺症状有所不同。颈椎骨刺可能会压迫周围的神经、血管,引起颈部疼痛、僵硬,上肢麻木、疼痛、无力等症状;腰椎骨刺若压迫神经根,可导致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等;膝关节骨刺会引起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上下楼梯时疼痛加剧;足跟骨刺则表现为足跟部疼痛,晨起或休息后站立、行走时疼痛明显,行走片刻后症状可暂时缓解,但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后又会加重。
对于有相关症状怀疑有骨刺的人群,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或处理措施。同时,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人群在骨刺的预防和应对上也有所不同,例如老年人要注意关节的保护,避免过度劳累;长期伏案工作者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