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长骨刺会引发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晨起僵硬感和压痛等症状,疼痛是因骨刺刺激周围软组织致无菌性炎症,肿胀是局部炎症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活动受限由疼痛和肿胀使患者不敢正常活动及限制关节活动所致,晨起僵硬感是夜间休息时血液循环慢炎症介质聚集,压痛是骨刺刺激周围神经末梢和组织。
产生机制:骨刺会刺激周围的软组织,如韧带、肌腱、筋膜等,当足部活动时,这种刺激会引发疼痛感觉。比如足部在负重、运动过程中,骨刺与周围组织产生摩擦或压迫,导致局部组织的无菌性炎症,进而引起疼痛。
肿胀
常见表现:部分脚后跟长骨刺的患者会出现脚后跟局部肿胀的情况。肿胀部位可能会有皮肤轻度发红的表现,用手触摸肿胀处能感觉到组织肿胀、有一定的饱满感。对于一些活动量较大的人群,如经常跑步、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长骨刺后肿胀可能会更易察觉,且肿胀可能会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有所缓解,但很难完全消退。
产生机制:骨刺引起局部炎症反应,会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从而引起肿胀。同时,炎症介质的释放也会参与到肿胀的发生过程中,使得局部组织出现水肿。
活动受限
常见表现:由于疼痛和肿胀等症状,患者的脚后跟活动会受到限制。比如患者行走的步幅会减小,行走速度变慢,严重时可能会出现一瘸一拐的情况。对于需要频繁活动足部的人群,像运动员等,脚后跟长骨刺导致的活动受限会严重影响其运动表现和日常功能。老年人因为本身行动相对迟缓,再加上脚后跟长骨刺引起的活动受限,可能会增加跌倒的风险,因为行走不便会影响平衡能力。
产生机制:疼痛使得患者不敢正常活动足部,为了避免疼痛加剧,会不自觉地限制脚后跟的活动。而肿胀也会限制足部关节的正常屈伸等活动,进一步加重了活动受限的情况。
晨起僵硬感
常见表现:早晨起床后,患者会感觉脚后跟有僵硬的感觉,活动一下后这种僵硬感会有所减轻,但如果长时间不活动,又会再次出现僵硬。对于长期坐着工作后晨起的人群,这种脚后跟的僵硬感可能会比较明显,影响正常的行走起步。
产生机制:夜间休息时,足部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血液循环相对缓慢,炎症介质在局部聚集,导致组织的粘连和僵硬感。早晨活动后,血液循环加快,炎症介质被稀释和运走,僵硬感就会缓解。
压痛
常见表现:在脚后跟长骨刺的部位按压时,患者会感觉到明显的疼痛。用手指按压骨刺所在的区域,能清晰地发现痛点,而且压痛可能会向周围放射。比如按压脚后跟的某个特定点时,患者不仅该点疼痛,还可能感觉到疼痛向足底或跟腱方向放射。
产生机制:骨刺本身是一种异常的骨性结构,按压时会刺激周围敏感的神经末梢和组织,从而引发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