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胃炎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其可通过分解尿素等损伤胃黏膜;药物因素,如非甾体抗炎药、抗肿瘤药;酒精刺激,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应激状态,可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十二指肠-胃反流,胆汁酸等损伤胃黏膜;还有遗传、年龄、生活方式等其他因素。
药物因素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缺乏前列腺素会使胃黏膜容易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损伤,从而引发糜烂性胃炎。长期服用此类药物的人群,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有较高的患病风险,儿童可能因误服等情况接触到相关药物,成年人则多因治疗自身疾病长期服用。
抗肿瘤药:某些化疗药物也可能引起胃黏膜损伤导致糜烂性胃炎,其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药物对胃黏膜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等有关。
酒精刺激
长期大量饮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酒精可溶解胃黏膜上皮细胞膜的脂质层,破坏胃黏膜屏障,使胃酸更容易侵袭黏膜,引起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进而导致糜烂性胃炎。对于有长期饮酒习惯的人群,无论年龄大小,都面临着较高的患病风险,儿童应绝对避免接触酒精,成年人长期大量饮酒则大大增加患糜烂性胃炎的几率。
应激状态
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败血症等应激状态下,会引起胃黏膜微循环障碍、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从而引发急性糜烂性胃炎。例如,重症外伤患者在受伤后的应激情况下,容易出现胃黏膜的糜烂病变;大手术后的患者,由于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也可能发生糜烂性胃炎。儿童在遭遇严重外伤等应激情况时也可能出现,而成年人在面临重大疾病等应激事件时较易发生。
十二指肠-胃反流
十二指肠内容物如胆汁、胰液反流入胃,其中的胆汁酸等物质会损伤胃黏膜,使胃黏膜出现炎症、糜烂等改变。例如,患有胆道疾病导致胆汁排泄异常时,容易发生十二指肠-胃反流,进而引发糜烂性胃炎。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若存在胆道等相关疾病导致十二指肠-胃反流,都可能患上糜烂性胃炎。
其他因素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易感性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发生糜烂性胃炎,但相对来说,遗传因素在糜烂性胃炎发病中所占比重不如前面几种因素突出。
年龄因素:老年人胃黏膜功能减退,胃黏膜屏障功能下降,更容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糜烂性胃炎;儿童胃黏膜相对娇嫩,在受到上述各种因素影响时也可能发病,但机制和成年人有一定差异。
生活方式: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黏膜的血液供应和分泌功能,增加糜烂性胃炎的发病风险;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干扰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胃黏膜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