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主要由胆囊管梗阻(包括结石嵌顿、非结石性梗阻)、细菌感染(病原菌入侵及感染机制)及其他因素(创伤、化学性刺激、血管病变等)引发,结石嵌顿是最常见胆囊管梗阻原因,细菌感染会加重炎症,其他因素也可影响胆囊引发炎症。
一、胆囊管梗阻
1.结石嵌顿:这是急性胆囊炎最常见的原因,约80%-95%的急性胆囊炎由胆囊结石引起。结石可阻塞胆囊管或颈部,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胆囊内胆汁淤积,高浓度的胆汁酸盐具有细胞毒性,可损伤胆囊黏膜上皮,引起炎症反应。例如,胆囊结石长期刺激胆囊壁,使胆囊黏膜发生损伤,进而引发感染等一系列病理过程。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胆囊结石的形成风险有所不同,随着年龄增长,胆囊收缩功能下降,胆汁成分改变等因素会增加结石形成的概率;女性由于激素水平等因素影响,患胆囊结石的概率相对男性较高,尤其是多次妊娠的女性。
2.非结石性梗阻:如寄生虫(如蛔虫)、胆囊管扭转、狭窄等,也可导致胆囊管梗阻,使胆汁排出不畅,引发胆囊的炎症反应。但相对结石嵌顿来说,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二、细菌感染
1.病原菌入侵:当胆囊管梗阻后,胆囊内环境发生改变,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常见的病原菌有大肠杆菌、克雷伯菌、肠球菌等。细菌可通过血行感染、淋巴途径或邻近器官感染蔓延等方式进入胆囊。例如,机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如呼吸道感染等,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胆囊引起感染;或者肠道内的细菌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胆囊引发炎症。在儿童群体中,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相对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的影响,但儿童急性胆囊炎相对成人少见;对于有胆道手术史等病史的人群,局部解剖结构改变等因素可能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
2.感染机制:细菌在胆囊内繁殖,释放毒素,引起胆囊黏膜的炎症、水肿、充血等病理变化,进一步加重胆囊的炎症反应。炎症持续发展可能导致胆囊壁坏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三、其他因素
1.创伤:腹部创伤等情况可能影响胆囊的血运和正常结构,导致胆囊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炎症。例如,严重的车祸等外伤可能波及胆囊,引起胆囊的损伤和炎症。对于有腹部创伤病史的人群,需要密切观察胆囊等相关器官的情况,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急性胆囊炎等并发症。
2.化学性刺激:胰液反流进入胆囊,胰酶可损伤胆囊黏膜,引发化学性炎症。当十二指肠乳头附近有病变导致胰液反流时,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例如,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可能导致十二指肠乳头水肿,引起胰液反流至胆囊。在患有消化系统基础疾病的人群中,需要注意预防胰液反流等情况引发急性胆囊炎。
3.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病变:老年人由于血管退行性变,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病变可能影响胆囊的血液供应,使胆囊局部抵抗力降低,容易发生炎症。老年人群体中,这类血管病变相对常见,因此急性胆囊炎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也有一定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