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肺炎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蔓延所致,病原体多样,发病机制是病毒侵入后在肺部复制引起病理改变,临床表现有全身及呼吸道症状、体征,诊断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预防可通过接种疫苗、个人防护和环境卫生等措施来进行。
一、病原体
多种病毒可引起病毒性肺炎,常见的有流感病毒(如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不同年龄段人群易感染的病毒有所差异,例如儿童相对更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等;而流感病毒在各年龄段均可引发感染,尤其在流感流行季节需重点关注。
二、发病机制
病毒首先侵入上呼吸道,然后通过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等进入肺部,在肺泡上皮细胞等组织中复制,引起细胞的炎症、坏死、脱落等病理改变,影响肺的气体交换功能等。例如流感病毒感染后,会导致气道上皮细胞的损伤,使得气道分泌物增多,气道阻力增加,进而影响呼吸过程。
三、临床表现
1.症状:一般起病较急,初期多有发热(可为低热至高热)、头痛、全身酸痛等全身症状,随后出现咳嗽(可为干咳或伴有少量白痰等)、咳痰,部分患者可出现气短、呼吸困难等表现。不同病毒引起的肺炎临床表现有一定相似性,但也有细微差别,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除上述症状外,部分人还可能出现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症状。
2.体征:早期可能肺部体征不明显,病情进展后可闻及肺部湿啰音等,严重者可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纹理增多、模糊,或呈间质性浸润等改变。例如病毒性肺炎的胸部CT可能表现为磨玻璃影、网格影等。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部分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可能减少等。
病毒学检查:可通过鼻咽拭子、痰液等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如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相关病毒的核酸,是确诊病毒性肺炎的重要依据;也可进行病毒分离培养等,但操作相对复杂,耗时较长。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饮水,保证充足的热量供应等。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等,以维持正常呼吸功能。
2.抗病毒治疗:根据不同的病毒选用相应的抗病毒药物,如流感病毒感染可选用奥司他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但需注意药物的适用人群及可能的不良反应等;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目前有特定的抗病毒药物在特定人群中使用,但要严格遵循诊疗指南。
3.对症支持治疗:如发热患者可进行物理降温等对症处理;对于出现呼吸困难的患者,可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
六、预防措施
1.接种疫苗:例如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流感病毒引起的肺炎;对于儿童等人群,可接种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等(部分疫苗处于研发或试用阶段)。
2.个人防护:在流感流行季节等,佩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等。对于儿童,要加强护理,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等,减少感染病毒的机会。
3.环境卫生: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通风等。



